十七大將進一步推動公共財政的轉型
2007-7-24 9: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算起,中國的改革之路已經走了29年。中國社會由此發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就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轉向“發展才是硬道理”上來。如果說中國改革以來所取得的輝煌經濟成就是一個奇跡,那么這個奇跡的密匙就是這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體系和激勵機制。
在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中國社會也產生諸多新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包括貧富兩級分化,高房價、上學難和看病貴等民生問題。它反映出的問題是:在以往的價值體系和激勵機制中,過分強調了發展經濟,強調了效率,而忽視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忽視了社會公平公正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發展思路上進行調整,對過去的價值體系進行一定程度的糾偏。在今年十七大之年,中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向上面臨一次抉擇。
民生問題、和諧社會、協調發展,這都是目前中國已經在大力推動的。具體而言,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目的,是要讓盡量多的老百姓共享經濟發展成就,共享社會文明,包括建立全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住房、醫療及教育等領域里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公共財政制度的轉型極為重要。
坦率而言,在過去多年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改革中,中央和地方財政資源的重點投向,并沒有體現出公共財政應該有的方向,大部分投向了本應由市場來起作用的經濟建設。公共財政所具有的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的特點,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有時甚至還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正是因為財政在公共領域的缺失,加劇了諸多社會發展問題和民生問題。
不僅如此,由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制度變革與政府改革沒有跟上,公共財政資源被濫用的情況十分嚴重。如國內《學習時報》曾披露數據,2004年,我國公車消費財政資源超過4000億元,全國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再加上公費出國一項消耗的財政費用達3000億元,三者相加總數高達9000億元以上。如果以財政收入3萬億元來計算,這些濫用的財政資源就占了近30%。雖然這些數字的大小還有待證實,但上述濫用財政資源的現象,則是確鑿無疑的。
對財政資源的濫用,必然造成財政上的亂收。歷年的國家審計報告,都能發現各個部門的亂收費情況。對于投資的渴求,也形成了地方政府競相亂收、濫收的風潮,形成了對市場的另一種盤剝。比如在不少城市,修建高速公路之后要收費還貸,但有的城市在還完貸款之后還繼續收費,多收了數億元還不放手;還有的地方政府將收費權移轉給地方企業來經營,以與國家法律打時間差的形式,來規避取消收費。從地方財政來看,取消收費的事一般不會被通過,因為這是地方財政的搖錢樹。從公共財政來看,地方應該放手,對市場而言,“少收”就是“多給”,這也是公共財政的另一種體現形式。
胡錦濤總書記在“6·25”講話中提出:“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認真總結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帶領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如果仔細品味這些講話,再聯系到公共財政改革的實際,我們有理由對于公共財政的進一步轉型充滿期待。在今年秋天召開十七大之后,中國社會將更多體現出“共享式發展”和“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特點。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十七大即將召開的背景下,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將推動公共財政進一步轉型,這已經不是一個財政和經濟問題,而是成為一個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