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率的下調:讓民族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2007-7-20 11: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6月19日宣布,我國將從2007年7月1日起調低或取消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降低退稅幅度從2%到8%不等。受影響的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政策發布之突然,時間之緊迫,影響范圍之廣,在幾十年的國家稅務史中都是罕見的。因為波及到幾十上百個行業的商品出口,所以業界對這次政策變動普遍持以高度關注。深入外貿運輸行業和出口商品生產廠家,了解退稅政策下最前線的實況。 外運行業:對外形象能夠得到改善
見到上海國橋國際貨運公司總經理胡恒祥的時候,他正在埋頭工作:“最近真的很忙很忙,從來沒有那么多業務過。 ”胡恒祥說,早在今年6月初,就已經有廠家聽說有關傳聞,要求把原本7月份出口的商品提前到6月份出貨。6月20日消息公布之后,希望提前出口的廠家就更多了。“就這幾天吧,公司的船運艙位一下子爆滿,要求提早出貨的訂單堆成了山。與往年同期相比,業務大約多了10%到15%。你看,連我總經理也親自上陣做業務了。”
胡恒祥隨后又表示,外貿順差過大的確是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國橋公司歐洲區塊和大中國區塊近幾年的貨運業務來看,順差的存在很明顯。“我們運到他們那里的東西,明顯就比他們運過來的多,大約我們的貨占到總量的60 %而他們是40%吧。而且據我所知,中國和美國的貿易順差比歐洲的還大。”胡恒祥說,他在歐洲的很多朋友都曾表示過對中國的出口政策“看不懂”—明明有了那么大的貿易順差了,國家還要以退稅的方式對出口進行“鼓勵”。“所以,這次退稅降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可以起到改善老外眼中中國形象的作用:政府并沒有刻意鼓勵出口順差,而是給了進出口行業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讓中國的出口企業健康發展。”
生產廠家:民族產業面臨新的契機
浙江海虹控股公司董事長陳海賢則表現出理性的態度:“我們海虹主要出口的塑膠發泡劑屬于精細化工產品。這次精細化工商品的退稅一下子從13%下降到5%。事情來得太突然,和老外簽著的單子不可能去臨時毀約。從眼前來看,損失的確挺大的,大約有80到100萬人民幣吧。”
“不過損失歸損失,從長遠角度來講,我支持降低退稅的政策。我們是實業家,不是個體小老板,眼睛總該往高遠處看。”陳海賢說,即使退稅降低后產品報價提高,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還是會有很大吸引力。“如果是十年之前,退稅降低,對很多行業都是致命的。但今天的狀況已經不同了,如今的民企產品,已經不是當年只有低廉價格,沒有牢靠質量的‘中國次品’了。很多國貨,在國際上已經是響當當的‘MADEINCHINA’了。”在這種新背景下,再以退稅維持國貨低廉的價格,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陳海賢拿海虹生產的塑膠發泡劑為例:這種塑膠添加劑用于生產高級運動鞋,其品質直接影響運動鞋的質量,所以國際知名品牌耐克、阿迪達斯等都很重視發泡劑的選購。從前,中國不能獨立制造高質發泡劑的時候,該市場被德國拜爾、韓國景陽等大公司壟斷。自從海虹成功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高質發泡劑后,這種尷尬的狀況就被打破。“在2000年前后,海虹在國際市場上打敗了多家跨國公司:逼得韓國兩家上市公司瀕臨倒閉,還迫使日本永和設在的臺灣化工廠停產。”頗有民族自豪感的陳海賢談起往事,自信滿滿,“今天,國際市場已經認可了海虹發泡劑的質量,哪怕把價格提上去,他們還是會選擇海虹。”
“其實,老外不太會來以壓價的方式打惡性價格戰。”很多企業家都說,現在大部分的價格壓力來自國內同行的價格打壓。自己人打自己人,結果貶低了國貨的實際價值。而降低退稅的首要好處,就是“逼”大家一起提價,“還中國產品應有的國際價值,提升國貨的地位。”
但部分企業人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擔憂:事情來的太快,企業方面得到消息太遲,來不及作出應對。服裝、紡織這些大眾產業會遭到比較嚴重的打擊。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生產萎縮、失業率上升等后遺癥。有人建議:“比較好的辦法是在退稅降低的同時,也降低增值稅,改變出口狀況的同時降低企業負擔,兩方面齊頭并舉,讓社會經濟得到真正的和諧發展。”
政府部門:進出口將逐步走向平衡
查詢了國家海關最新的統計數據:2007年1至5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為8013億美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總額4435億美元,同比增長27.8%;進口總額3578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出口增幅高于進口增幅8.7個百分點,累計順差857億美元,同比增長83.1%。另據《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報道,僅十五期間,出口退稅接近12000億人民幣。
出口貿易的順差問題,已經到了我們必須面對的時候了。
上海海關一位工作人員認為,國家會逐步降低出口退稅,“現在才是第一步”,今后還會進一步降低退稅,直至取消。必要的時候甚至會在小范圍內收取出口附加稅,最終將達到進出口的平衡。“當然,如果進口大于出口,出現貿易逆差,那么出口退稅還是必要的。和諧社會,需要進出口的平衡良好,依靠國家稅收的宏觀調控,是比聽任其自由發展更明智的做法。 ”
浙江省海關和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也都表示:“這是中央下來的政策,不便過多評論。”“實際上是為了扭轉出口貿易順差的積極舉措,并沒有刁難企業和廠家的意思。”
今年3月16日,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表示,“要根據整個出口的形勢來科學評估,適當地調整出口退稅政策,這個問題商務部正在積極研究。這表明,國家相關部門已經認識到,是該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歷史調整的時候了。這項政策多年來的實施促進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繁榮,為我國長期以來高速健康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根據時代的要求,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退稅降低從表面上來看是損害了出口企業的眼前利益,讓短期訂單得不到利潤回收。但往更深處想,它其實是給了民族產業一個新的發展契機,鼓勵中國出口企業走消費化、品牌化、質量化的集約型道路。
結束本稿的采寫前夕,又得到了一個消息:退稅降低,引起省內一些服裝出口小企業的恐慌。某服裝廠老板說: “我們的利潤就在這點退稅上,現在連退稅都降低了,還讓人怎么活。”其實,任何政策變動,引起小的,局部的陣痛是難免的。關鍵是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體會政策最終會帶來的益處。如陳海賢所說:“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長遠”。那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退稅政策變化之后,中國的民族產業怎樣奔向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