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外資政策應該轉向“中性時代”
2007-7-10 19: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與外資緊密相關的歷程,中國的改革開放近30年,引進外資就已28年。截至2006年底,中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有59萬多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854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全球500強企業已有約480家來華投資;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統計顯示,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1985年為29.7億美元,2006年達5638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出口中的比重,由當初的3%左右上升到58.18%。在就業方面,外資企業在中國直接吸納就業人數達3000萬人,約占中國城鎮非農業人口的1/10。
在這些數字之外,外資所帶來的知識、管理、技術以及觀念上的變化,更是對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演變、市場體制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中國加入WTO,更是中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全球化的里程碑。毫無疑問,外資對于中國近30年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和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也形成了對引進外資的諸多崇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拿出了數以千計的政策優惠,動員了巨大的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以極大的熱情和誠意來吸引外資。在全國各地,吸引外資和外資利用率成為地方政府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各地紛紛對外資企業減免稅收、土地讓利,致使引資“門檻一降再降、成本一減再減、空間一讓再讓”。迄今為止,外資崇拜在絕大多數地區仍然存在。一位國外經濟學家曾感慨:“世界許多國家對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都心情復雜,既愛又怕。只有中國,不僅對他們敞開懷抱,而且表現得歡欣鼓舞。”
不過,時勢在變化。在經過了28年的大力歡迎之后,中國引進外資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果說過去對外資是“饑不擇食”、“來者不拒”,那么現在中國則開始對外資“挑肥揀瘦”、有所選擇了。在能耗、環境污染等多個方面,中國開始對進入的外資嚴加選擇;在產業安全方面,中國也開始逐漸增加門檻,對過去含糊不清的領域加以明確。
近一兩年來,外資在中國的投資行為引起了一系列爭議,從去年的“徐工”事件、“蘇泊爾”事件,到今年的“娃哈哈”事件,這些過去都不會成為問題的投資行為,現在卻成了問題。雖然上述事件的原因各異,但本質上都反映出一個問題,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圍繞娃哈哈與達能的合資糾紛,中國的引進外資政策被置于一個敏感的關口。此前,中國政府部門一直謹守中立,不發表傾向性的言論。我們注意到,最近官方媒體開始顯出支持娃哈哈的跡象了。比如人民網日前的文章就提出問題:跨國公司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類似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它不局限于具體的個案,而是上升到反思引進外資、引進跨國公司的高度。從過去的無條件歡迎,到現在的質疑和反思,中國面對外資的態度,隱含著巨大的跨越。
應該歷史地看待這種變化。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經濟發展、財富增長、市場機制建設到了一定的階段,中國的外資政策的確到了一個需要轉變的時候了。這種轉變不是人為的歧視,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一視同仁,它是一種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中性”政策,即在一個相對開放、公平、透明、法制化的環境中,來發展中國的市場經濟。外資仍要繼續引進,但既不能把外資當成掠奪者,也不能把外資當成上帝。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中國的外資政策應該進入一個“中性時代”。其關鍵在于政府及政策。“中性”的外資政策,一是調整優惠政策,統一國民待遇;二是加大對內開放市場,鼓勵國內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三是加大市場的透明度和法制化;四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對于國內企業的創新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