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是對從最初供應商到最終客戶的物資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咨詢公司、IT解決方案提供者等還不時加上“無縫”兩個字,就是對三流的無縫集成管理。但現實是,我們離集成還很遠,不管是那些財富五百強還是街頭的小賣部,“無縫”二字就更不過是咨詢公司招攬生意的噱頭而已。
舉個簡單的例子。客戶服務人員在亞洲支持客戶,要知道什么時候備件才能到本地。美國的公司總部在向供應商催貨,供應商的交期受到別的零部件以及次級供應商的影響。既使是按期交貨,部件也可能被生產部門拿去滿足新設備訂單(高優先級別)、被別的地區搶走(例如停機)。結果呢,整個公司,上至總部,下至當地客戶服務中心,沒法給客戶確切的交貨時間。閱讀這個專欄的大都是做供應管理的。處于客戶的地位,你會滿意嗎?再舉個例子。筆者負責的亞洲的一些供貨中心動不動就斷貨。要命的是,斷的貨還有一些用量非常高的。理論上,這些高用量部件的安全庫存都相對較高,需求較穩定,供應也穩定,斷貨的可能應較低,而且也較容易預測何時斷貨(當然這種部件一旦斷貨,影響就更大)。與上面例子類似,公司還是沒法預測何時會斷貨,更別談準確預測了。
為什么呢?復雜性(Complexity)個重要原因。一個供應鏈,一旦多于兩級,變化因素就很多。通過建模確定產能、交期、進度就很困難。而現實中,很多供應鏈錯綜復雜,形成供應網,變量就更多,模擬就更復雜。上面的兩個例子中,供應鏈都超過四級(子供應商(有時多于一個)--->主要供應商-->公司總部-->公司分部(客服中心)-->客戶),需求又是多方的(公司的生產部門、遍布世界的客戶),其復雜程度,很難搞清楚。
再拿幾年前筆者參與的一個半導體芯片制造商的研究項目來說。兩個供應鏈,每條有兩級,即生產商與分銷商,生產同一種產品,生產商之間可以互相替代,分銷商也可互相支援。這個最簡單的供應網。一年多時間,那么多的商學院、工學院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再加上芯片制造商的研究人員,還是沒法建模來較準確地協調產能、交貨。德勤在幾年前做的一個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研究,核心也是復雜性。
這種復雜性不是因為理論有多難,更多地是因為商業流程本身。ERP和其它信息系統可以幫助但無法根治。商業問題需要商業解決方案。所以對企業領導來說,一定要促使管理人員來優化流程、制定合理的政策、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而不要寄希望給信息系統提供者或者咨詢人員。這樣可少花很多錢,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