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廢塑料已成為國內市場的俏銷貨。在過去5年,中國廢塑料進口量從245.8萬噸猛增到去年的586.5萬噸,年均增速達24.4%,平均進口噸價也從220.1美元攀升到了410.4美元。而今年1月,中國廢塑料進口量值同比增速分別高達36.7%和64.4%。如此進口增速是喜是憂,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首先必須承認,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世界塑料消費大國來說,塑料原料的充足供給十分重要。盡管國內大型石化裝置產能擴產速度極快,五大合成樹脂產量近5年來已經翻了一番,2006年產量達2500多萬噸,但仍無法滿足高速增長的塑料加工業需求,進口原料從而成為塑料加工業的重要支撐。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高漲,新料進口價格也是節節攀升。由于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廢料平均進口噸價與相應新料比分別低1025美元和465.6美元),所以廢料進口動力十分強勁。粗略估算,中國近年來廢塑料進口量已占新料進口量的20%~30%,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國內市場原料供求緊張的矛盾。然而,在廢塑料價值被充分利用的同時,進口量大幅增長給國家監管和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也日益凸顯。
進口廢塑料的風險主要是幾個方面:一是購、運、銷多方利益相連,進口監管難度加大。供應商、中間商和進口商分工明確,利益相連,易形成帶壟斷性質的供銷鏈條。同時,發達國家對廢塑料處理要求嚴格,而且處理費用高昂,有人就因此借中國大量進口廢塑料之機,將無法處理的塑料垃圾以次充好出口到了中國。二是中國進口市場日趨多元化,部分廢塑料在中國香港堆放后轉運深圳,掩蓋了真實交易方,也加大了進口監管難度。三是貿易型私營企業進口增速較快,不易在國內流轉環節進行監控,使環保部門管理難度加大。
為控制廢塑料加工帶來的污染,近期我國加大了對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廢塑料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今年初,有關部門對廣東佛山南海區廢塑料加工企業進行了清理整頓,取締了一批無證加工作坊,有效遏制了當地廢塑料回收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而與此同時,為降低成本、逃避監管,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一些廢塑料回收企業開始向人力資源廉價、環保要求還相對不高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廢塑料回收中污染向中西部擴散已初現端倪。筆者認為,要有效化解廢塑料進口帶來的風險,除了要進一步加大進口監管力度外,國內還應盡快建立有效的回收機制,并建立規模化回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