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整合供應鏈中的問題
2007-6-5 10: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由于收購IBMPC,聯想贏得了世界級的榮譽。2006年8月,《福布斯》雜志中文版公布的“中國頂尖企業榜”中,聯想高居榜首。2年過去了,聯想一如既往的高調,2007年初發布了洋洋1萬多言的《新世界·新聯想——聯想集團2006總結》。在聯想的長篇總結報告中,感受到的是一派鶯歌燕舞。然而,事實上,收購IBMPC后,美國業務由2005年的盈利轉到2006年前三季度的虧損,銷售收入、盈利能力與市場份額全線下滑,除大中國和印度以外的市場,聯想集團都出現了負增長和虧損。考慮到美國裁減1000人的巨額花費要在第四季度入帳,2006年的全年財務報告可能很不好看。而且,2月初又有消息透露,IBM準備減持聯想股票,套現10億元港幣。
聯想的供應鏈問題
1月26日,柳傳志坦言,聯想控股旗下的五大板塊,“最放不下的仍是聯想集團”。在2006年12月,柳傳志在答美國《商業周刊》記者問時則表示,盡管沒有出大事,但是最危險的時期還沒有過去。在另一個訪談中則更為直接地表示:“今天誰也怨不著,他們(指楊元慶等新一代聯想高層)當時都是最主張收購的,所以現在的煎熬必須認了。”
深受煎熬的楊元慶,在2007年1月答《中國經營報》記者問時說:“我們很清楚,進一步的改善將不再來自于簡單的像協同效應、減員增效這樣的手段。新的變革是痛苦的,需要耐心的過程。”被楊元慶譽為“痛苦的過程”是什么呢?
首席財務官馬雪征給出了回答:“美國的形勢最令人擔心。我們在這個市場面臨強大的價格壓力。我們多次提到的供應鏈問題使情況更為復雜——我們創造了需求,但卻未準備好去滿足這種需求。”馬雪征抓住了關鍵問題:冷落消費者,會使消費者很快離你而去,這樣的感知觀念對品牌建設是災難性的。
先前統籌聯想全球供應鏈建設的劉軍一番話,驗證了馬雪征嚴酷的判斷。年輕的少帥在離任前表示,整合聯想與IBMPC供應鏈的困難比想象的要大得多。他說:“過去的半年是我職業生涯里最刻骨銘心的半年。”2006年9月份,劉軍就以脫產進修的名義讓出了執掌供應鏈的帥位。數據顯示,并購前,聯想產品的庫存天數是22.7天,已經接近全球平均PC庫存水平;并購后,供應鏈成本占聯想總成本的6%左右,而并購前只有1%多一點。
馬雪征與劉軍的判斷,在聯想內部很有市場。一個聯想主管抱怨,“我們后端經常遇到某個主板斷貨幾星期的情況,各個分區客戶經理都在搶貨、囤貨”。究其原因,他認為有幾個方面,一是上游廠商Intel和AMD打價格戰導致整個產業出現振蕩;二是聯想內部的一套“商機預測”機制對下一個季度的預測失準,前后端相互責怪;三是零部件全球采購工作做的確實欠佳;四是聯想的產品線深度細分導致零部件需求復雜化。
可惜,馬雪征們認識到的供應鏈難題,并沒有引起楊元慶的共鳴。
交易模式之困
靠營銷起家的楊元慶,許多智慧和判斷都離不開他做渠道的“往昔之井”。在楊元慶的概念中,最關鍵的是業務模式,是聯想的雙業務模式,楊元慶更把在全球復制聯想的交易型業務模式,作為聯想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來看待。他認為,“聯想的交易型模式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而且這部分市場正是決勝未來增長的制高點所在,也將是聯想未來全球業務拓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這個判斷過于大膽。雙業務模式是指交易型業務模式和關系型業務模式,所謂交易型模式,是聯想針對中小企業和零售客戶的業務模式,其核心是針對客戶的共性需求,整合4P(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資源,打通整體價值鏈,面向最終客戶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關系型業務模式,則是指大客戶的量身定制一類的服務交易。楊元慶所理解的業務模式,很難說就是核心競爭力。作為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卓有成效而且不易被其他公司復制的東西。
戴爾模式在業界獨享盛名,可是沒見到哪一個戴爾高管把戴爾模式宣布為核心競爭力。與那些一人定乾坤的傳統公司不一樣,戴爾既像一個盤根錯節的組裝商,又像一個體系廣布的渠道商,又像一個產品線廣闊的投資銀行,更像一個具有全球化視野的設計師,但是這些都不是戴爾獨一無二的東西,因此也都算不上戴爾的核心競爭力。據我觀察,戴爾模式起作用的是巨大的體系,是一個可以保證戴爾做到零庫存的敏捷供應鏈。
戴爾的敏捷供應鏈效率一直被業界艷羨不已。戴爾的核心供應商均在其生產基地旁邊建廠,聯想卻需要在全球范圍進行采購。現在中國以外的聯想客戶下訂單需要8天才能到達生產地點,而戴爾僅僅需要1小時。今后掌管聯想供應鏈的將是前戴爾供應鏈高管,這反映了聯想決心在供應鏈領域全力引進“戴爾基因”。戴爾敏捷的供應鏈聯想只能望其項背。
PC產品走過了產品、價格、產能、服務等的數量比拼,正走向敏捷供應鏈的角逐。現代制造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產品競爭,也不僅僅是產品加服務的競爭,而是敏捷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單體企業的一體化供應鏈已經不夠,上下游資源納入一系列相關的聯盟體的敏捷供應鏈正取得勢頭。戴爾的敏捷供應鏈,支持了戴爾的敏捷制造、敏捷物流、敏捷設計等等,是戴爾模式的重點所在。計算機是個集成生產提供商,不是靠尖端的技術,而是靠敏捷供應鏈彼此區分開來。
聯想的攻堅戰
一個公司能否整合成一個全球有競爭力的敏捷供應鏈,是關系競爭能力核心的東西。無論是IBM的業務模式,還是聯想的業務模式,都需要重建新的供應鏈。聯想供應鏈與IBM供應鏈是兩個不搭界的鏈條,一個是以產品銷售為導向的供應鏈,一個是以服務為導向的供應鏈。現在要建立以歐美大賣場、最終客戶為主供的供應鏈,兩者都不合適,需要一條敏捷供應鏈的體系。
聯想計劃在全球設三個供貨中心: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個供貨中心的設立,是一個很大的決策。在這方面明基和TCL都有很多的教訓。明基有許多錯誤,其中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西門子的制造和研發基地競爭力,結果導致了8億歐元的虧損。TCL李東生沾沾自喜的地方,就是沒有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生產基地,甚至其研發基地都在快速中國化。這也是中國公司經歷幻滅以后的自我保護。聯想可謂勇氣可嘉。遺憾的是,先前IBMPC沒有什么現成的制造基地可供選擇,要另起灶爐。
現在我們知道聯想在北卡羅萊納州獲得了一塊享受政府補貼的土地。在北卡羅萊納州,能否形成一個敏捷供應鏈的氣場,很值得懷疑。北卡羅萊納州會提供便宜的土地,但是卻提供不了有競爭力的供應商群落。許多東西并不是以土地價值定乾坤的,聯想貪圖了便宜,就要為便宜付出代價。北卡羅萊納州的特征有二:第一、農業方面,煙草產量每年可達七億磅,在美國各州中名列第一位;第二、棉織工業為各州之冠。北卡羅萊納州有煙草、有畜養、有云母,唯獨沒有電子消費品制造的生產集群。要在一個農業大州建立消費電子產業群落,談何容易?
聯想的整合任務還很艱巨:IBM原有的PC業務在全球160多個國家的銷售網點需要協調、裁減;需要重新規劃美國、中國和日本這全球三大供貨中心的產能與布局;軟件系統的合并更是浩大工程,盡管2005年IBM和聯想的管理系統對接已基本結束,但是,按照CEO阿梅里奧的設想,打破IBM和聯想模式的困擾,重新打造敏捷供應鏈的業務流程和IT系統整合,至少需要兩年時間,而且這是重新投資。至少在美國市場上,交易型業務模式是“表”,敏捷供應鏈的建設是“里”。從里到外,都需要聯想革命性的轉型和調整。
楊元慶對整合供應鏈的難度有個比喻,很傳神也很冒險:“給高速飛行的飛機加油,給高速行駛的汽車換輪子”。給高速飛行中的飛機加油,技術上可以解決,但是成本太高;給高速行駛中的汽車換輪子,則更是難以想象。如果聯想供應鏈的打造需要這樣冒險,投資者還是很有理由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