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7日電 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27日表示,對收費公路的審計調查發現,中國收費公路在建設、運營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問題,其中部分公路通行費收入高出投資成本數倍乃至10倍以上,成為“高價公路”,增加了社會負擔。
李金華在向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報告200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時介紹,這次審計調查了北京、河北等18省(市)收費公路總里程8.68萬公里,占這些省(市)收費公路總里程的65%,占全國的45%。從審計調查情況看,收費公路的建設、運營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部分公路違規收費,增加社會負擔。審計調查發現,16省(市)在100條(段)公路上違規設置收費站158個,截至2005年底違規收取通行費149億元;7省(市)提高收費標準,多征收通行費82億多元;12省(市)的35條經營性公路,由于批準收費期限過長,獲取的通行費收入高出投資成本數倍乃至10倍以上,成為“高價公路”,按地方政府核定的收費期限和2005年的收費水平測算,將增加一定的社會負擔。
一些地方過度依賴貸款建設收費公路,債務負擔偏重。“十五”期間(2001-2005年),除北京和上海外,16省(市)新增的二級以上公路,有67%為收費公路。截至2005年底,云南、四川、黑龍江、重慶4省(市)的收費公路占二級以上公路的比例均超過了80%。這些收費公路的投資中,銀行貸款等債務性資金占較高比例。
部分收費公路經營權轉讓不規范,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審計抽查10省(市)106個公路經營權轉讓項目發現,地方政府越權和違規審批的項目有64個;部分轉讓資金來源不合規,18個轉讓項目獲取的243億元資金中,有170億元是受讓方用被轉讓公路作質押獲取的銀行貸款支付的;一些項目招投標流于形式,不經評估或壓低轉讓價格,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此外,李金華介紹,這次審計調查共發現涉嫌違法犯罪案件線索13起,已移送有關部門查處。
據報道,我國西部地區公路收費站密集,嚴重影響了公路的利用率和運輸效率,加大了中西部地區相關產品的運輸成本,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地區之間的分工協調發展,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面對公路上密集的收費站,一位司機坦言:“一車貨拉下來掙不了幾個,錢都交收費站了!”
交通部近日發文,要求各地要嚴控收費公路規模和收費站點數量;東部地區新增新建的二級公路一律不準收費;中西部新建二級收費公路項目審批必須從嚴;凡在二級公路上進行路面改造和大中修的新項目,一律不得批為收費公路;暫停收費公路收費權轉讓;對非法設立的經營性收費公路,必須清理糾正,逾期未改的,嚴格處罰……這又一次彰顯了政府大力整治公路亂收費的決心。
被交通部叫停有半年之久的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益轉讓即將恢復。交通部財務司知情人士昨日(6月4日)對記者透露,《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草案即將通過交通部的審批,此后,將上報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審批通過,如果一切順利,大約兩個月后,該《辦法》將正式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