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調整倒逼陶瓷產業升級
2007-6-27 9: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陶瓷再次被列入出口退稅下調范圍。而僅7個月以前,陶瓷產品退稅率剛剛從原來的13%下降至8%,在這次的調整中,陶瓷退稅率又調低至5%。不到一年的時間,退稅率已經不及原來的39%。19日,傳言已久的部分商品出口退稅調整終于塵埃落定。
在這次調整中,陶瓷再次被列入出口退稅下調范圍。而僅7個月以前,陶瓷產品退稅率剛剛從原來的13%下降至8%,在這次的調整中,陶瓷退稅率又調低至5%。不到一年的時間,退稅率已經不及原來的39%。
在陶瓷出口企業感嘆好日子不再的時候,決策層卻依然認為,改革力度仍嫌不足。一份關于陶瓷業的預測報告中,專家甚至預測,人民幣匯率幾年內將變為1比5甚至1比2,三年內國家出口退稅將歸零,多強的出口企業也支持不住。
然而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出口退稅降低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的利潤。一家陶瓷企業2006年這兩項加起來就減少利潤3000萬元。這也使得陶瓷出口明顯受到影響,增速放緩。汕頭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廣東省出口陶瓷8.6億美元,僅比去年同期增長8.3%。其中除瓷磚出口增長36.1%外,家用陶瓷及裝飾用陶瓷出口分別下降8.7%和22.4%。在這份報告中。
而實際上,這一趨勢早已被陶瓷企業所重視。“現在多數陶瓷企業都在考慮轉型,盡量避免國際上已經被中介商炒得比較爛的產品。”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說,“退稅調整對陶業是個陣痛,完全取消之后,意味著整個行業在經營戰略上要有所調整。我認為,行業最終的前景會很好,但是目前的困難仍需要近三年的時間來消化。”
陶瓷業為何頻頻“中招”和上述人士有著一樣感受的,還包括大多數陶瓷生產企業。
某陶瓷企業老總向記者表示,進出口關稅調整之下,已經有許多生產企業在考慮減產或者調整產品結構。
“以后出口渠道沒有了,一些企業肯定要轉型。”該公司關稅員小孫說,新政高壓之下,中小型生產企業不得不面臨關門壓力。
7月1日起,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聯合取消鋼鐵、化工等53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陶瓷等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產品的出口退稅,并將10項產品改為出口免稅。
陶瓷入選該項調整的原因在于,由于我國進口的產品大多是檔次偏高的,而出口產品則大多是中檔以下的,利潤較低在出口補貼等優惠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陶瓷出口數量連年增加,但浪費了資源。
而陶瓷行業準入門檻較低,也使得一批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僅靠出口退稅活著的企業充斥其中。這些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工藝較落后,其節約能耗和排污處理的能力讓人質疑。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不僅造成效益低下,削弱陶瓷產業總體競爭能力,更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以日用陶瓷為例,就有著接近3000家各種成分的小企業,普遍存在著企業規模小、設備陳舊、產品單一、質量檔次低等問題。出口產品多以中低檔為主,在款式和工藝方面缺乏創新,企業之間相互抄襲、貼牌生產現象嚴重,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力度遠低于歐洲和日本,產品附加值低,行業競爭力弱。
低價競爭引發的貿易摩擦,也是相關部門試圖控制陶瓷出口的原因之一。2001年,我國拋光磚首次遭遇印度反傾銷調查。之后,墨西哥、菲律賓、埃及、韓國、土耳其等相繼發生反傾銷調查或特保調查,并最終征收(臨時)高額關稅。2006年3月,巴基斯坦開始對來自我國的瓷磚展開反傾銷調查。在業內人士看來,“反傾銷案件的頻繁發生,給我國陶瓷出口帶來很大損失,同時也喪失部分很有競爭力的市場”。
同時,記者注意到,名單上除了資源性產品取消出口退稅外,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潤的產品也同樣降低出口退稅率。而這一點,恰恰是陶瓷業頻頻“中招”的原因。“出于節能降耗的考慮,政府可能會將陶瓷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進一步下調。”業內人士表示。這一直也讓不少日用陶瓷企業頗為憂慮。日用陶瓷屬資源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每生產1噸產品,將消耗600度電或2.5噸標煤,且對水和空氣均造成嚴重污染。
調整產業結構克服當前困難仍需三年采訪時,多數專家認為,這次政策調整確實會對陶瓷產業結構調整產生影響,但是,“整個行業遠景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對出口依賴程度較大的陶企,僅占行業的12%。一家日用陶瓷生產企業總經理李晶認為,出口退稅下調,只是對很多靠吃差價、吃退稅贏取微利的中小企業或是出口貿易公司而言,存在較大的打擊。
某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認為,從長遠來看,陶瓷企業將從產業結構調整中獲得根本性的利好;從短期來看,出口退稅率的取消和下調,將對陶瓷產品出口和增加國內供應量,對產品價格和行業利潤率,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一直以來,陶瓷行業規模大而利潤低的局面,一直讓國家很著急。至今,我國的陶瓷行業也仍然只是國際價格的接受者,而非定價者。
“因此,希望通過各種政策推動陶瓷企業整合,扶持大型和超大型的陶瓷企業。”在專家看來,陶瓷企業的產業調整時期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