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江蘇吳江糧食現代物流的研究
2007-6-20 12: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關于建設江蘇吳江糧食現代物流的研究
物流被視為繼降低物質消耗和勞動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糧食物流作為全社會物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糧食從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到銷售服務的整個過程中的實體運動以及在流通環節的一切增值活動,具有量大、點多、面廣、時間性強等特點。科學合理地組織糧食物流對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提升我市糧食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變化了的我市糧食生產、流通狀況的研究,以及分析我市糧食物流的現狀,提出我市糧食物流的發展方向和建設現代糧食物流的具體措施,以更好地指導糧食工作實踐,促進糧食流通和保障地方糧食安全。
一、我市糧食物流的現狀與問題
雖然最近幾年我市在糧食物流設施的建設上,通過對廣些閑置資產的處理,已經有了一定的投入,但就目前我市糧食物流的總體而言,還停留在傳統水平上。糧食物流的管理水平、基礎設施等與市場化運作和確保我市糧食安全的要求都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糧食物流基礎設施陳舊。糧食倉儲是糧食物流中的重要節點,特別是作為糧食主銷區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其基礎條件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糧食物流的通暢與效率。目前,我市國家糧油倉庫總容量18萬噸,庫點34個,其中基礎條件較好分布在19個庫點的9萬噸倉容,承租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改制企業儲存糧食之用,其余倉庫或出租或轉作它用,甚至閑置。在現用作儲糧的倉庫中,絕大部分為20世紀60、70年代建造的,有60%的舊倉房儲糧條件較差,這些倉房早已超出了服務年限,有的需大修,有的已不能正常使用或待報廢。由于一些物流設施已相當陳舊,糧食儲存的機械化程度低、技術落后,糧食進出仍需手工操作等,一些儲糧新技術也無法配套和應用,管理也比較困難。
二是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我市現在的糧食物流設施是當時我市作為糧食主產區時的網點布局,每個鄉鎮都建有一個小規模的糧庫,其優勢是可以讓農民就近售糧,在當時也確實方便了千家萬戶農民交糧,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市糧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總產量持續下降、糧食消費總量持續增長,糧食主銷區的基本特征日益明顯,且從目前情況看這種趨勢將不可逆轉。假如我們仍舊沿用主產區時的糧食物流布局,顯然是存有許多弊端的。主要是糧食流轉效率低下;庫點多、散、小的狀況,造成儲存規模偏小、管理難度大、運作成本高和應用先進技術困難等,同時也加大了政府監管和調控糧食市場的難度。
三是糧食物流基礎設施投資枯竭。糧食物流設施是保證糧食物流運轉和糧食正常供應的前提條件。但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國家在我市這方面的投入幾乎為零,地方政府因財力有限在這方面投人也極少,其它經濟主體因為糧食物流設施的高投入低回報和糧食行業是一個薄利行業等因素,參與投資的積極性也不高。正是由于缺乏穩定的糧食物流基礎設施投資機制,導致了目前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難有保障,出現了和發展要求相“脫節”等問題。
四是糧食流動呈無序狀態。必要的宏觀調控是合理組織糧食物流的保證。然而,由于體制、機制和經營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政府對糧食物流宏觀調控缺乏應有的力度和能力,導致了糧食無序流動現象無法得到控制。隨著參與糧食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增多,因缺乏必要的調控措施,各自為政的多主體經營引起的糧食物流多頭組織和在“哪里賺錢就往哪里運”的利益趨動下,導致對流、相向等物流無序現象的出現和效率的降低。
二、我市建設糧食現代物流的必要性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安全的重要商品,具有較強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社會要求糧食的市場供應必須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建設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糧食現代物流,是保證糧食持續、穩定供應的基礎。同時,發展糧食現代物流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進全社會經濟繁榮的作用。
首先,建設糧食現代物流是確保我市糧食安全的需要。雖然不太可能出現全國性糧食嚴重短缺的狀況,且就目前我市老百姓購買力水平而言,買不起糧食的可能性也極小,但是由于目前城鄉居民糧食儲備量很少,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已由政策性企業轉為經營性企業后,糧食周轉庫存銳減等因素,因公共突發等事件引發的局部性糧食危機,如出現糧食搶購現象、短期或結構性缺糧,或糧價不穩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由于糧食的特殊性,一旦出現波動會迅速殃及其它行業,乃至給全社會帶來動蕩。有專家分析指出,現階段導致糧食出現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物流的不通暢。如2003年以來,我國廣東等地的糧食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糧價上漲有80%的因素為糧食物流節點脫節和糧食流通渠道不暢所致。預計至2010年我市糧食缺口將達到5億公斤左右,就目前傳統的糧食物流狀況很難承受保障我市糧食安全之重,建設和提高我市糧食物流現代化水平,是保證我市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其次,建設糧食現代物流是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的需要。從全國糧食物流版圖上來看,我市處在一個特殊的位置。東臨上海市、南靠浙江省等糧食主銷區,西、北方向為蘇北和安徽省等糧食主產區,我市恰好處在糧食產銷的過渡帶上,且與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都有較好的水陸交通條件相連通,是公認的“糧食走廊”和糧食中轉站。因此,建設糧食現代物流將能充分發揮我市區位上的優勢,并有效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提高我市糧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壯大糧食經濟、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的目標。
第三,建設糧食現代物流是更好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糧食部門是一個涉農部門,它的根在農村。發展糧食現代物流能夠促進和搞活糧食流通,帶動農民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糧食部門的貢獻。目前,我市農村還有26萬畝左右的糧田,每年生產糧食15萬噸左右,•其中商品糧1萬噸。提升糧食物流水平,可以大大改善農民售糧環境,降低售糧的勞動強度,方便出售余糧。同時,搞活流通,可以彌補我市飼料用糧上的缺口,為I農民提供質優價廉飼料糧,促進]農民通過發展飼養殖業來致富。另外,建設糧食現代物流,特別是隨著糧食物流產業服務功能的有序延伸和擴張,可以促進糧油關聯行業的發展和提升吳江物流的整體水平。
三、具體構想
從國家宏觀政策來看,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重點建設東北、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區等五大糧食現代物流通道。從保障我市糧食安全的需求來看,提升我市糧食物流水平,建設分布合理、功能齊全、資源共享、物流通暢、方便快捷、服務高效的糧食現代物流意義重大。糧食現代物流建設主要研究如何運用現代物流的理念和技術,整合現有糧食流通資源,進行流程再造和功能提升。我們作為一個縣級市建設糧食現代物流,應定位在“接受輻射,調整布局,強基固本”。著重考慮如何參與到國家糧食現代物流通道的建設中,并與其實現“無縫”對接或低成本“鏈接”。通過對糧食物流節點的調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鞏固糧食流通渠道,提高物流效率。在實現“糧食走廊”物流通暢的同時,發揮保障地方糧食安全作用和發展我市的糧食物流經濟。
(一)基本原則
1、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科學編制糧食物流建設規劃,重點應對照國家《糧油流通基本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糧油加工發展”十一五”規劃》以及《江蘇省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和《江蘇省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實施綱要》等政策法規,結合吳江本市實際,編制一個切實可行且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的糧食物流規劃和具體方案。
2、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和科學、合理的原則。要把建設吳江現代糧食物流融人到吳江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大框框中去謀劃,要與吳江片區經濟的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與吳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要與吳江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相匹配,要與糧食主銷區的特征相吻合。同時,要充分體現現代物流的先進理念,建設的內容與技術方案既要合理和實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3、必須堅持安全、經濟、有效的原則。建設的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必須對保障我市糧食安全能發揮重要作用。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糧食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盡可能用少量的投入,來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必須堅持政府導向、市場運作的原則。要充分調動政府和其它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注重發揮政府部門在糧食物流建設中的引導與推動作用,由政府來進行論證、規劃和組織實施。在具體的操作中,必須遵循市場運作規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多方的積極性,依托適當的經濟主體進行構建和運營,實現多種經濟主體投資建設我市糧食現代物流。
(二)主要措施
在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通過賣舊建新、撤并收縮、整合提升等措施,按照保障糧食供應安全的需要,結合行政區劃調整,重新整合現有的倉庫、設備、資金、人員等資源,構建科學的糧食物流網絡。
1、科學規劃糧食物流設施布局。針對我市糧食物流基礎設施的現狀和糧食供需狀況,通過“留、擴、建、改、賣”,盡可能用3年左右的時間,將現有36個糧庫整合成10處,逐步構建1個龍頭、2個骨干、7個基礎的糧食物流主骨架。以市糧食批發市場和平望糧庫組合成市糧食物流產業園,并把它作為全市糧食物流的龍頭和中樞,其主要功能是起到輻射和帶動其它物流節點作用。以目前震澤、黎里糧庫為基礎,通過增加投入,改善基礎條件,擴建和強化其功能,作為吳江糧食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節點。通過保留屯村、菀坪、金家壩、松陵、盛澤、桃源、七都等糧庫的現有設施,加以適當的完善,作為糧食物流中的基礎性節點。
2、建設糧食快速流入通道。建設一條從糧食主產區到糧食供應店暢通、穩定的糧食流人通道。在提升裝卸、運輸設備的同時,調整糧食快速流人通道的關鍵節點來保證通道的完整與暢通。一是發揮糧食批發市場的日常流轉作用。在已建成平望糧食批發市場75間營業門店和市糧食中心化驗室的基礎上,以建設現代市場業態為發展目標,采取“多予、少取、放活”辦法,通過提升服務水平,完善服務功能,提供倉儲、裝卸、質檢、信息、結算、配送、后勤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吸引糧食主產區經營戶進場經營,發揮批發市場糧食流通渠道中的“蓄水池”和動態糧庫的作用,來保障全市口糧的日常流轉。二是按照“政府搭臺、部門服務、企業運作”的原則,在糧食主產區建有一定規模的糧源基地,作為應急糧源。在目前蘇北、東北、安徽等地落實8萬畝商品糧基地的基礎上,按長短線結合,省內外結合,以及考慮到糧食缺口增大、糧價變化、企業信譽、交通運輸等條件和因素,鞏固發展市外糧食基地達10—15萬畝。同時,引導鼓勵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骨干企業到主產區辦廠、設收購點、承包糧田等形式,達到穩定糧源的目的。三是建設履蓋全市的銷售網絡。充分發揮現有88家“放心糧油供應店”日常供應和應急保供的作用,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定期不定期會同工商、衛生、質監等部門,加強對放心糧油供應店的監督檢查,加強誠信教育,營造消費放心環境。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放心糧油進農村工作,提高放心糧油供應的履蓋面。
3、建設糧食物流產業園。按照通道網絡化、原糧四散化、作業機械化、運行信息化、設施技術標準化的要求,建設吳江糧食物流園。將市糧食批發市場和平望糧庫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合并,改擴建成吳江糧食物流園。主要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優越,平望鎮既是我市的中心,又是交通樞紐。市糧食批發市場和平望糧庫連成一體,水路緊臨京杭大運河,陸路有318國道、227省道.和蘇嘉杭高速公路,水陸交通十分便捷。二是基礎條件較好,市糧食批發市場和平望糧庫占地近80畝,有比較寬裕的建設用地,市糧食批發市場除了已建成75間營業門店外,還有現代化的倉庫3300平方米,200噸級專用碼頭1個;50個車位的停車場和設施良好的化驗室,以及辦公等其他用房。因此,具備組建吳江糧食物流產業園的良好條件。為了能讓其充分發揮作用,還應加強基礎建設和強化功能。重點是:(1)新建和改建4--5萬噸倉容;(2)引進民資或外資建設日加工能力150噸稻谷的現代化大米加工線;(3)投入一定的資金添置先進的糧食檢驗儀器,擴建糧油質量檢測中心;(4)建設糧油配送中心,先組織88家“放心糧店”進行連鎖配送,后向全社會推開,實行統一采購、統一運輸,這樣既能保證糧油質量,又能降低采購成本;(5)提升裝卸載能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逐步形成一個集倉儲、加工、批發、檢測“四位一體”的糧食物流產業園,確保地方糧食安全和糧食物流的暢通。
4、建設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動的基礎,是物流系統決策的依據。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專業化的信息網為支撐,建設糧食物流信息網站,構建糧食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向糧食經營者、糧食物流組織者提供國內外糧食市場供求信息、交通運輸信息和運力方面的情況。同時,引導糧食企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參與電子商務活動,開展網上交易。并通過糧食流通信息的共享,提高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服務社會的水平。
5、培養糧食物流管理人才。糧食物流從業人員自身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對現代糧食物流的建設和運行有著直接的影響,而發展糧食物流加強人才培養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首先,糧食商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和儲存、加工、裝卸等環節的技術要求,從事糧食物流業務人員須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其次,•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些規則和辦法已不能適應目前糧食物流工作的實際,迫切需要修改和補充。第三,糧食部門改革后,人員變動較大。因此,要重視和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使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同志盡快熟悉糧食物流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培養方式以崗位理論和業務培訓為主,在立足培養的同時注意引進所需人才和開展同國內外專家的合作與交流。在物流人才的培養方面,既要重視糧食物流技術、管理知識方面的培訓,又應注意將這些專業知識與我市的糧食物流實踐相結合,以迅速提高我市糧食物流的現代化水平。
(作者:黃萬章 單位:江蘇省吳江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