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國家郵政局透露快遞業發展新思路

2007-6-11 16:3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達瓦近日在促進快遞物流業發展座談會上表示:國家郵政局目前正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國快遞企業進行統計調查摸底,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快遞發展政策奠定基礎。達瓦說,國家郵政局今后要重視培養一批“經營有道、管理有方、競爭有序”的優秀民營快遞企業,發掘和造就一批優秀的民營快遞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達瓦說,建立和健全快遞服務標準體系對于快遞業的發展也很重要,國家郵政局已經成立了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一協調指導郵政業標準工作,推動《快遞服務標準》的編制,統一全國快遞服務規范。

高層人士的這番講話預示,民營快遞公司與郵政之間近年來因《郵政法》草案產生的爭執,正在朝積極的方向演變。

  民營快遞風生水起

  國內第一家從事快遞業的民營企業成立于1993年,不過這家名為“快客達”的公司如今已銷聲匿跡。但一家“快客達”倒下來,更多的“快客達”正在風生水起。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從事快遞業的民營企業上萬家,從業人員多達100萬之眾,年營業規模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

  民營快遞企業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以與傳統郵政業完全不同的運作模式,提供了傳統郵政難滿足的服務。它以工商、金融、貿易、海運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商務文件、小包裹為傳遞內容;采取了“門到門”的服務方式,承諾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寄遞任務。正是這種貼身、高效率的服務,使民營快遞業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快速發展。

  來自上海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本市非郵政快遞企業的快遞業務量為1.64億件(不包括在外省市分支機構業務量),日平均業務量為45萬件,占上海快遞業務量近九成,為同期郵政系統快遞業務量的7.8倍。而在這些非郵政快遞企業中,民營快遞在企業數量上占據了大頭。本市467家獨立核算法人非郵政快遞企業中,私營企業為283家,占被調查企業的60.6%;有限責任公司為145家,占31%;股份合作為10家,占2.1%;股份有限公司為9家,占1.9%;集體和外商投資企業各5家,各占1.1%;國有和其他內資企業各4家,各占0.9%;聯營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各1家,各占0.2%。這個格局其實也是北京、廣州等國內一線城市快遞行業的現狀:絕大部分民營企業的業務集中在同城快遞,大都市的同城快遞服務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提供的。從全國范圍看,郵政快遞從1995年起年增長率只有2%,市場份額從高峰時期的97%下跌到現在的33%。

  同時,民營快遞的“鲇魚效應”也凸顯出來,最突出表現在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以上海地區為例。1997年申通在上海虹橋地區建立業務分公司,當時一天的業務量只有40-50票,從上海遞送文件到江、浙、滬的價格是每件20-25元,小件包裹的起步價格是30元/0.5公斤。2005年該區的業務量已上升到每天6000多票,但價格降至5-8元。

  《郵政法》草案起風波

  不過,水漲船高的民營快遞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去年頻繁見諸報端的民營快遞企業與《郵政法》草案的糾葛,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業內人士介紹,我國郵政法規定,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由郵政企業專營,實施細則對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做出了明確的界定。根據這一規定,上個世紀90年代初誕生的民營快遞企業,事實上一直是在“非法經營”。多年來各地郵政部門以維護信件專營為名對非郵政快遞企業進行查處,使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非郵政快遞企業經營受到影響,民營快遞為此不斷呼吁,導致新的《郵政法》從1999年開始修訂,歷時八年卻至今難產。

  2006年8月,《郵政法(草案)》第八稿出臺。因為其前七稿均被民營快遞公司質疑并要求修改,第八稿進一步對民營快遞的遞送范圍作了擴展,將信件郵政專營范圍由第七稿的單件重量350克以下,降到了150克以下。但同前七稿一樣,這仍然未能使民營快遞業滿意,《草案》再次被民營快遞業者聯合上書。

  民營快遞業者對《草案》的不滿來自于其限制了民營快遞的業務范圍。郵政系統的傳統業務集中于小重量物品的運送,對物品重量的限制就等于把民營快遞攔在了競爭的門外。而民營快遞已經經營的快遞業務中,小重量快遞的份額也與郵政業務類似。上海盛彤實業、上海東方萬邦快遞、上海信達、上海翼聯快遞等公司負責人紛紛表示,假使“草案”通過了目前的第八稿,后果則不可想象,150克以內的所有信函郵政專營后,同城非郵政快遞將會喪失90%左右的業務,城際間的非郵政快遞將喪失50%左右的業務;而5公斤以下的印刷品和10公斤以內的包裹規定由郵政提供,將迫使同城非郵政快遞全部“倒閉”,城際間的非郵政快遞將會喪失70%以上的業務,全國的物流配送公司、快運和貨運公司也將喪失50%以上的業務,年直接經濟損失將達上百億元。

  除此之外,《草案》第八稿規定,民營快遞和物流企業需要經過郵政管理局方面的行政許可,滿足注冊資金同城快遞50萬元、城際快遞100萬元的標準。目前民營快遞業多是以加盟性質來運營,注冊資本普遍偏低,《草案》意味著相當多的加盟點將因此無法通過行政許可而被淘汰,民營快遞的可遞送網點將在瞬間消失。

  而要想達到標準,則需要不斷的并購和整合。但是,目前國內民營快遞業正處于一盤散沙的狀態,大量小型快遞公司活躍在不同的城市,這如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家電產業一樣,數不清的家電品牌擁擠著。它們還沒有完成資本集中的過程,還處于最初的無序競爭階段。這時候以法規的方式使他們強迫性整合,難度之大可以想象。

  郵政企業也有說法

  民營快遞公司一直在為獲得合理合法地位而四處奔走。針對民營快遞的指責,郵政企業也有自己的觀點。郵政方面人士堅持認為,郵政普遍服務由于涉及居民通信權及國家安全等內容,各國大多為郵政企業專營,這也正是“傳郵萬里,國脈所系”的意義所在。按照1987年施行的《郵政法》,信件應當由郵政企業專營,對于民營快遞公司進入郵政專營領地,郵政企業事實上已經做了很大讓步。

  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顧聯瑜表示,普遍服務并不是實行專營的必要條件。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有多項,除信件寄遞外,還有其他函件如出版物寄遞以及包裹寄遞、郵政匯票等業務。法律規定只對信件寄遞實行專營,其它普遍服務業務并沒有專營。可見信件寄遞之所以實行專營,主要不在于普遍服務,而是由信件的通信性質所決定。信件寄遞具有特定收受對象和排他性的特點,其內容對于非特定收受對象有保密的要求,包括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因此承擔信件寄遞的首要責任是切實保障用戶的通信秘密和通信安全,這是一項政治責任,不適于市場競爭的機制。由國家郵政單獨承擔實行專營的道理即在于此。

  他指出,快遞信件是信件寄遞業務中速度較快的一個品種,其通信性質與普通信件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于速度。不能因為是快遞,就可以不保障其通信秘密和通信安全了。因此,快遞信件作為信件寄遞的一個品種,同樣實行專營是理所當然的,不涉及是否普遍服務的問題。

  顧聯瑜的擔憂不無道理,由于申辦快遞企業門檻較低,只需工商注冊、有經營地址、聯系電話、代步工具即可,因此民營快遞中小企業居多,它們雖頗具“價格”和“成本”競爭力,但是服務水平不高。根據上海市消協統計,2005年在上海消費者對于民營快遞的投訴為238件,而2006年則激增139%到569件。而2007年1月1日至3月14日,消費者的投訴已經達到211件,接近2005年全年的水平。

  此外,業內人士分析,郵政企業捍衛郵政專營權的理由之一,是郵政企業因為承擔著農村和偏遠地區的郵政普遍服務,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虧損。來自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郵政每年以農村為主的普遍服務網點虧損達27.67億元,政策性虧損達14.03億元。而與此同時,利潤豐厚的城市快遞業務則不斷被民營和外資快遞公司蠶食。民營公司對城市快遞業務的搶占,讓郵政企業很是不平,認為這是“挑肥揀瘦”,只做盈利性業務領域,而無須承擔普遍服務的義務。

  面臨新博弈

  隨著今年年初郵政系統的政企徹底“分家”,特別是作為監管主體的國家郵政局和作為經營主體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分別組建和運行,郵政企業與非郵政企業的關系已經悄然發生變化,而整個快遞物流行業的格局,也進入了新一輪的博弈。

  “國家郵政局要積極扶持非公經濟的發展,建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規范的服務業準入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快遞服務。”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達瓦司長在介紹新的國家郵政局正在準備開展的主要工作時這樣表示。達瓦司長的這番話被看成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利好信號。然而,除了國家政策層面,企業層面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用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工委秘書長劉建新的話說叫做“苦練內功”。

  目前低端的國內快遞市場,已經由暴利時期進入了微利時期,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快遞需求的膨脹而暴富的民營快遞老板,日子已經越來越難過了。過去從上海到杭州,一份普通的商務信函可以賺三五百元,而現在只有三五塊的賺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5年內,國內的郵政和民營快遞公司還將有低成本的價格優勢,5年后這種優勢將消失殆盡。那時,國內的郵政快遞企業能否通過獨資、合資和合作等方式壯大成民族快遞企業的“領頭羊”呢?

  中國民營快遞業面臨機制體制的問題。比如,民營快遞公司在原始積累過程中,很多都是靠“加盟”、“連鎖”發展起來的,這種松散的合作方式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會碰到問題,很難再往前發展。但經過初期的發展階段后,企業后續發展遇到了機制、人才、資金、技術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約。天天快遞總裁徐勇說:“中國所有民營速遞業的資本加起來,還不夠買UPS一架波音737的。”而在目前的條件下,僅僅依靠企業自己的力量,或從內部尋求改變的力量對有些企業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引入戰略投資者是一些企業的解困之道。外商投資企業加快進入中國市場的強烈動機,與民營企業尋求獲得進一步提升和發展的愿望,使兩者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合作基礎,未來中國版的“聯邦快遞”,或許就將誕生于這樣的企業。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