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物流能否成為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良藥?

2007-6-1 19: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國家發改委5月29日發布報告指出,今年1月-4月,我國與美國雙邊貿易額增長18.9%,低于去年同期7.3個百分點,我國對美國實現貿易順差472.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8.8億美元。 
    中美貿易順差問題一直為雙方所關注,但由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短時期內解決兩國貿易的摩擦存在著巨大障礙,且解決此問題不是單方面所能做到的。多位專家及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物流也許是解決中美貿易順差過大的一劑良藥。
    實物貿易方式難改不平衡格局
    近年來,隨著中美兩國的貿易量激增,中美實物貿易不平衡問題越來越突出,一些美國商人抱怨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偏低,寄希望通過制裁中國來達到雙方的貿易平衡。
    “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制裁的結果只能是對雙方都不利,雙方還是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尋找解決方法。”商務部一位人士向本報記者表明自己的看法。
    眾所周知,中美貿易順差較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世界工廠”將生產車間轉移到了中國,生產的產品再銷往國外。數據顯示,中美貿易順差中有85%左右來自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而其中美國企業所占的份額不在少數。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指出,為使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雙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從大處著眼、從長遠出發,討論兩國共同關注的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經濟問題;二是平等磋商、求同存異,充分考慮彼此的關切;三是以發展的眼光,拓展利益交匯面,實現互利共贏;四是加深了解,增強互信,不斷擴大共識。
    此前,中國簽訂了高達幾百億美元的采購美國產品的合同。
    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美貿易順差過大,是貿易方式出了問題,想要在現有的實物貿易方式下解決現有問題,則有可能犯緣木求魚的錯誤,要在貿易方式上有所突破。”
    物流服務可彌補中美貿易順差
    美國運輸與物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譚潤忠認為,“中美貿易上出現的問題要有新的突破口,就是要有新的貿易方式去解決現有問題,比如,一些服務類貿易完全有潛力去彌補順差的巨大缺口。”
    譚潤忠向本報記者表示,中美貿易的內涵不能只是實物類貿易,還應包括服務類貿易,服務類貿易的潛力很大。而兩國服務類貿易中最有希望擔當重任的是物流運輸業,它不僅是中美實物貿易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在未來很有希望解決中美貿易順差過大的一個有效途徑。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物流企業分會秘書長羅韻琴對此表示贊成。她表示,與活躍的中美貿易相比,雙邊的物流合作仍較滯后,應當“積極拓展服務類貿易來化解實物貿易所產生的問題”。
    “較之其他領域,中國物流業還在起步階段,未來中國擁有龐大的物流市場,這將會對美國物流商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也能有效地化解雙方在貿易領域的各種分歧。”大田集團董事長王樹聲對本報記者說。
    對于未來中美物流合作的前景,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姜超峰顯得很有信心:“我剛到美國參加完一個有關物流的研討會,雖然雙方對于一些物流標準有不同認識,但隨著雙方物流人員的交流,這些分歧會很快解決。”
    姜超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去年中美貿易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美國制造業在向外轉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轉移到了中國,美國的一些物流中轉機構也會隨之轉向中國,這表明雙方的物流合作潛力相當巨大。如在物流裝備、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標準上,中美兩國的合作空間很大,也很具體。”
    羅韻琴也認為,“隨著到2011年我國航空領域的全面放開,我國的物流業市場將更加開放和自由,市場前景也很巨大,中美雙方的合作將延伸到物流業每個角落。”
    人才不足將影響中美物流合作
    “我們的物流體系深入世界各地,貨物的運輸情況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全球系統監控之中,一封信到美國各地和歐洲都只需要2-3個工作日,到南美的巴西也只需要3個工作日。”美國TNT Post Group中國公司王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自信透露出公司的實力。
    對于未來中美物流合作可能存在的問題,美國運輸與物流協會董事Jerry Hempestead表示,“信息技術的高效化是中國物流企業一個需要克服的大障礙,物流說到底就是信息的演變。”
    一些國際級物流企業的背后都有高信息化技術作支撐,“我國的信息化程度還不足以支撐一個高效的物流體系,而國外的物流體系經歷了多年的積累,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可能會影響合作的效果。”一位業內人士談出了自己的擔憂。
    “最大的不足是我們專業人才的不足,擁有國際化運作經驗的專業物流人員還是少數,尤其是雙方之間存在標準認知不統一的問題,這更需要通過人才的互相交流學習來彌補。”姜超峰說。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