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去年中國國貨復進口高達733.6億美元,使中國成為自己的第七大進口國。國家發改委日前在對今年一季度的外貿順差分析時指出,由于出口退稅、加工貿易、關稅倒掛、鼓勵出口等政策造成國貨復進口大量增加,既虛增出口,也虛增了進口,造成物流等社會資源的浪費。
一般意義上,許多復進口的貨物是因為質量問題或者經濟糾紛而被退貨的產品,而目前中國所產生的大量國貨復進口與中國加工貿易體制密切相關。目前,國貨復進口主要貨物為材料、零部件、初級形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這些產品在出口時享受到了出口退稅的好處,然后,當企業再通過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進口,又可以享受到減免關稅和增值稅的優惠,企業就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利潤。許多企業考慮到在出口退稅上得不到很多優惠,而采用把已出口的貨物再次進口,來享受進口保稅的優惠,這也會導致進出口總量的虛增。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張一表示:“許多企業進行加工貿易出口的產品不能在國內進行銷售,就采取國貨復進口的方式在國內銷售。”
專家指出,針對這種情況應逐步取消加工貿易進口的減免稅政策和出口退稅等政策。然而如果對相應政策進行大調整,許多正規進行加工貿易出口的企業利益會受到損害。
國貨復進口:指在本國生產制造,并已實際出口離境的原產于本國的貨物,在未進行加工改變貨物狀態的情況下,因某些原因需要重新中轉復運進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