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淡工業園:引領南東盟成長三角的雁首
印尼這樣重視巴淡工業園:把巴淡作為成長三角合作中的雁首,其他地區作為雁群。事實上巴淡的開發也是成長三角中取得最快發展的一個部分?疾彀偷I園,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南東盟成長三角的建設模式,而且可以透過個案,深刻了解南東盟對經濟合作的思維方式與運作模式,有助于推進"泛北合作"。
巴淡,位于印尼的廖內群島,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新加坡海峽南端,是馬六甲海峽國際航線的要塞,距離新加坡僅20公里。盡管印尼在"成長三角"合作中把整個廖內群島納入合作體系,但實際上,合作的主體是巴淡。
巴淡工業園創建于1990年1月,占地500公頃,是巴淡島上最大的工業園區,共分5期進行。這個工業園非常受到新加坡和印尼高層領導人的重視。1992年4月18日,時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和印尼總統蘇哈托專赴巴淡島,參加工業園開幕儀式。巴淡工業園為新加坡科技工業集團(30%股份)、裕廊環境工程公司(10%股份)與印尼三林集團(60%股份)三家公司注資的巴印投資公司所有,由巴印經濟管理局進行管理,投資額為6億美元。
巴淡工業園向工廠提供可供廠商租賃的標準化廠房、工人宿舍以及基礎設施,巴印投資公司還可進行工人的招收培訓、辦理投資申請,以及保障和新加坡的貨物人員往來順暢。巴淡工業園是新加坡工業在印尼的延伸,在其開發初期,進駐的企業多為新加坡企業。許多的電子企業,將初級的、技術含量低的生產環節放在巴淡,而將技術含量高的部分放在新加坡。其后,來自日本、韓國、臺灣等地的投資商紛紛登陸巴淡島。同時也吸引了一些國際上知名的大企業,如菲力浦、索尼、東芝等等。
關聯與互補造就新柔廖合作
南東盟成長三角合作的目的,是要實現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參與成員的共同繁榮。"成長三角"是指幾個地理上鄰近國家與地區為了獲得互補資源和取得比較利益而在其中進行合作的跨國(境)經濟區。1989年12月,新加坡當時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首先提議合作建設南東盟成長三角,得到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響應和參與。這是東南亞最早進行合作建設的經濟三角,也是迄今為止發展得最為成功的成長三角之一。
南東盟成長三角發起之始,其合作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印尼廖內群島中的巴淡島以及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因而曾被稱為"新加坡柔佛巴淡成長三角",或是"新柔廖成長三角"。隨著合作的不斷推進,1996年擴大到包括馬來西亞南部4個州和和1997年印尼的6個省,故后來又稱為"新馬印尼成長三角"。
南東盟成長三角能夠順利推進,首先是參與各方存在著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關聯性。首先是三個國家地域相近,如巴淡島距離新加坡20公里,柔佛只隔2公里的海峽與新加坡相望。其次,文化背景相近,新加坡在獨立之前屬于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轉口貿易為主,與柔佛和廖內的經濟往來原本就比較頻繁。第三,具有較好的互補性。
新加坡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高速經濟增長,積累了大量財富,80年代末期,缺乏資源、"小國寡民"的國情成為其經濟發展的桎梏。特別是1989年,新加坡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美國取消了對新加坡的普惠制待遇,新加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向外轉移。如何擺脫束縛,利用自身優勢,激活大量的富余資本,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而實現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成為擺在新加坡政府眼前的難題。
同時,由于新加坡缺乏土地、淡水等資源,包括淡水都無法自給,需要向外獲取水源,以獲得國家安全的保障。與新加坡的情況恰恰相反,柔佛州和廖內群島有相對充裕的土地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但缺乏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這與新加坡形成互補。和新加坡合作,柔佛州和廖內群島可以彌補自身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上的不足。
裕廊園區"筑巢引雀"經驗的延伸
與印尼、馬來西亞相比,新加坡已經從裕廊島工業園區的建設上取得良好的經驗。當看到最先進入巴淡工業園的新加坡投資者多為政府的代理商,他們不僅參與投資,而且帶來了裕廊工業園區建設的經驗,使得其他投資者對巴淡工業園的信心大增,他們深信,新加坡的代理商有與印尼方面溝通的能力與經驗,可以充當他們與印尼的橋梁。
與此同時,新加坡和印尼采取"筑巢引鳳"的策略。新加坡方面由國企率先投資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印尼方面由政府部門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就為園區吸引外資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合理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使投資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這是巴淡工業園成功的關鍵。工業園區有5款標準化廠房可供投資商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園區內還有工人宿舍,行政辦公樓、電站、電信局、飲用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由于其出色的規劃和管理,巴淡工業園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通過ISO 9001:2000和ISO 14001認證的工業園。2005年,巴淡工業園又安裝了3架6MW的雙燃料發電機、變壓及備用機。這使其基礎設施更完備,投資環境更誘人。
完善的服務,增加了巴淡工業園的吸引力。園區隨時有接受過專門培訓的人力來滿足投資者的營運需求,而且印尼的員工成本和新加坡比,較為低廉。巴淡工業園的運營者還通過與印尼一個雇傭中介機構Tunas Karya合作,為投資者從印尼海內外尋覓合適的勞工。此外,還向投資者提供貨運物流、海關結算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巴淡工業園區在發展上的重點也充分強化和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如:通過提高已建成廠房的生產力,來增加工業園的可租用工廠凈面積。把焦點放在客戶服務及留住現有投資者;吸引與那些和現有投資者相似或相輔的工業,等等。
此外,由于比鄰新加坡,巴淡工業園投資者可通過新加坡的基礎設施與物流、航空及海港設施隨時分銷其制成品到國際市場;同時,投資者還可享受到新加坡提供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這都成為巴淡工業園賣點和吸引力的所在。
聯手打造政策支撐保障體系
為促進巴淡工業園的發展,新加坡和印尼都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制定了"本地企業資助計劃(海外)",鼓勵私人企業到巴淡投資,并在貸款等方面提供優惠。印尼政府為實現工業園區的發展,對政策不斷進行調整,使其對更多的投資商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在規劃的初期,印尼將巴淡工業園區定位為高科技的工業園,并且拒絕在園區投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個設想與當時發展的客觀條件不符。印尼的實際情況是,土地、水電、工人報酬等成本更低,更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比如,1989年,巴淡島的非熟練、半熟練、熟練工人的月工資分別為90美元、140美元、200美元,同期,新加坡的工資分別為350美元、420美元、600美元,巴淡島的平均勞動力價格只相當于新加坡的1/3;同年巴淡島的土地價格為2.3美元/平方米,而新加坡的土地價格達到了4.25美元/平方米。顯然,巴淡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更具有比較優勢。
在新加坡合作方的游說下,印尼做出了讓步和調整,在鼓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落戶的同時,短期內也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表示歡迎,接受由鄰國新加坡淘汰的低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園區定位為制造業的基地。由此,巴淡工業園對制造業投資的吸引力大增,尤其是對鄰國新加坡電子制造業企業的吸引力。
眾多企業開始將技術含量低勞動量大的生產環節遷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巴淡工業園,而將產品研發、設計等技術含量高的生產部門放在本國,使得電子工業向巴淡工業園迅速聚集。幾年間,大量的機械、金屬和電子工業企業進駐巴淡工業園,占投資比重超過了50%。
此外,印尼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的優惠條件,稅金方面,推行保稅區政策,進出口關稅全部豁免,免征奢侈品稅等多種賦稅;持股比例方面,進一步放寬,規定外資企業在投資的前十年中,如將80%的產品外銷,即可擁有100%的股權;租金方面,投資的企業可以在進駐園區的時候再支付租金而無須在簽約時支付;土地方面,外商對其投資的基礎設施擁有50年的建筑權,期滿后可繼續申請,一旦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即可開發或以此申請貸款;最低投資額降至25萬美元,僅為過去的1/4;巴淡工業園的投資者及租戶,還享有25%的總出口量出售印尼國內市場的優惠。
從巴淡前瞻南東盟成長三角前景
從開始開發至1992年底,巴淡工業園區的投資額達到了9億美元,其中,新加坡的投資占了3成。在園區經濟的推動下,巴淡島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實現了經濟上的騰飛。從1991年到1994年,到巴淡工業園投資公司的數量,年均增長40%。1989年,巴淡島累計投資額為4.28億美元,其出口貿易額為5300萬美元。而到了1995年,這兩項指標均實現了高速的增長,分別達到19.16億美元和3.62億美元。到1996年,巴淡工業園共完成三期工程,共57家企業進駐(其中,日資占了28家),提供了34000個就業機會,占全島就業人數的一半,堪稱巴淡島經濟發展的引擎。
1997-1998年,金融危機沖擊整個亞洲的經濟,印尼同樣無法幸免,由于政局變動中蘇哈托家族擁有巴淡工業園的股份,引起了股份轉移、資金來源轉變等一系列問題,對巴淡工業園的發展造成了影響。但即使如此,在經過98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后,新加坡仍然迅速加大了對巴淡工業園區的投資。
到2002年巴淡工業園的投資額達95億美元,產值達58.9億美元。到2003年,一座綜合性的工業城鎮已經初步形成。巴淡島從一個只有幾千人的漁村,已經發展成為人口達50多萬的加工工業區。
盡管巴淡工業園取得了不俗的發展,但是其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土地方面,盡管印尼政府給出的政策已經較過去寬松,但是仍然不允許外國人購買土地,租期最長也只能30年;由于投資開發商要承擔職工的醫療保健等費用,大大增加了成本;一些民族主義者對園區的開發不滿,認為新加坡從中獲益多,突破了資源、人力的限制,而巴淡卻沒能如他們預期發展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工業區。
巴淡工業園只是新加坡投資南東盟成長三角眾多工業園區中的一個。由于新加坡經濟發展獲得成功,在工業園區建設上取得的顯著成果,新加坡的示范性效應帶動了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的投資商紛紛搶灘巴淡和柔佛工業園區的建設。以巴淡為例,截至2004年9月,巴淡島上共有17個園區,在巴淡島投資的外商企業共有735家,分別來自34個國家,實際利用外資總額34億美元。柔佛州在成長三角合作前有16個工業園,合作后,又迅速增加了9個,并加強了相應的基礎建設。
上一篇:國外物流業稅政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