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的競爭,以前“坐吃山空”、“旱澇保收”的EMS應該怎么辦?
全面整合不能回避
1月29日,國家郵政局和中郵集團雙雙掛牌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郵政改革的政企分開工作基本完成。改革之后傳統的老郵政將被一分為二:一是成立國家郵政管理局,將以國家郵政監管機構的身份出現,地方郵政管理局接受其監管;二是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公司業務將包括普遍服務業務、競爭性業務(包括快遞和物流業務)和郵政儲蓄業務。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郵政體制改革是內憂外患使然。
物流和快遞都是附加值較高的業務,也是郵政希冀的新的利潤增長點。EMS一直以來被郵政部門作為優質品牌大力推廣;而除了“中國郵政”這個品牌以及遍布全國的網點資源外,中郵物流在現代物流領域并沒有太多的先天優勢,它需要在市場上一點點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力。按照中郵物流目前的網點布局,它在農村分銷業務領域應該更具優勢。
作為“戰略性、支柱型”業務,物流與速遞是今后中國郵政直面市場競爭的兩大利器,如何提高物流業務的經營管理水平,是郵政改革后不能回避的話題。因此,合并EMS和中郵物流并做好協調工作成為重要課題。
跨國快遞巨頭戰略深化
4月3日,跨國快遞巨頭UPS在上海發布《2007亞洲商業監察》研究報告。UPS高層人士坦言,該調研對UPS了解中國市場的需求和引導他們選擇專業供應鏈是十分重要的。
隨著今年中國快遞業向外資徹底開放,包括UPS、DHL、FedEx、TNT在內的全球四大快遞在華戰略,正在從運輸網絡布局的競爭升級到快遞零售渠道的競爭。當外資巨頭們將目標瞄準使用特快專遞的消費者時,中國快遞業的市場競爭才真正開始。
近日,FedEx宣布與柯達在我國結盟,在柯達快速彩色店設立聯邦快遞“自助服務專柜”。該項服務很快被推廣到廣州等全國各地。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在指定的柯達快速彩色店通過聯邦快遞發送國際快件。而UPS近日也宣布,在中國首次推出的兩家UPS Express特快專遞店正式開張。據介紹,該零售業務的推出,旨在進一步提升其在商務區的運送服務。為了爭奪更多的中小客戶,UPS注冊成立了為中小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辦事處。
“與跨國公司這樣的大客戶相比,中小客戶的忠誠度會更高。”聯邦快遞的一位經理對記者這樣解釋。大客戶的合同往往是一年一簽,每年都會通過招標來選擇新的快遞服務商;而從中小企業那里則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因為在快遞業內,一直存在著根據業務量的大小打折的“慣例”。
無論是FedEx、UPS還是DHL,都在努力與中國消費者靠攏。中國快遞業的渠道戰已經打響。近期,幾大快遞巨頭已通過增開中國至美國的航班、開通中國至歐洲的直航服務,拓展了其空中網絡。同時通過在華硬件的整合,巨頭們在華運輸網絡已經初步建立。這個時候誰能與消費者靠得更近非常關鍵。
民營快遞優勢和劣勢明顯
民營快遞業興起后開展了不少業務,占領了市場,但在經營觀念、服務水平、網絡結構等方面與外資快遞有差距。更為重要的是,根據目前《郵政法》修訂第八稿,150克以下的物品都由郵政部門專營,這對民營快遞企業將是致命的打擊。
快遞業是一個市場增長很快的行業,據了解,僅上海非郵政企業的國內快遞每年就可創造大約20億元的營業總額。從運輸的附加值上看,快遞又是所有運輸中價格最高的形式。這也正是郵政千方百計力圖壟斷,而民營快遞企業雖遭重壓依然頑強求生的原因所在。
有數據顯示,郵政的EMS從1995年起,年增長率只有2%,市場份額也從最高峰時的97%下跌到如今的33%左右。而民營快遞則依靠其靈活的經營模式,行業規模和市場份額日漸增大,特別是1998年以來,每年都以120%至200%的速度遞增。
業內人士分析,民營快遞之所以增長迅速,其成本低廉是郵政與民營快遞無法相比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在北京、上海,民營快遞公司的一份市內同城快遞大多只收5元錢。天津的一家民營快遞公司竟然打出從天津到北京快遞1元錢的價格。
其次是運輸成本低廉,民營快遞公司的人員在北京買一張3元的地鐵票,可以在地下轉一天,然后在不同的站口安放人員進行收轉即可。而郵政的同城快遞幾乎都是由專門的機動車輛轉運的。
盡管如此,專家認為,民營中小企業必須盡快做大,否則將直面生存危機。面對嚴峻的競爭,EMS應該怎么辦?專家認為,郵政改革還要深入。近日,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被打破,郵政實行政企分開之后,原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雙重身份必然失去,失去壟斷地位的新國家郵政局如何打開局面?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