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抑制貿易順差過快增長我國將全面清理不合理的出口優惠政策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仍成快速攀升的趨勢,日前發布的首季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外貿順差總計464.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9.3%。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商務部正在清理各個政府級別的出口優惠政策,但出口退稅不在清理范圍內。此舉將有助制定新政策,以緩解中國面臨的巨大外貿順差。
商務部人士透露,目前商務部已經開始對全國,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各種促進出口的優惠政策進行內部摸底檢查。在摸底結果匯總后,商務部將作出分析,并且對不符合WTO規則、不符合國家宏觀政策的政策進行全面清理。此前外界關注的出口退稅政策是一種國際通行的避免重復征稅的手段,并不屬于出口補貼之列,因此不在此次清理范圍內。
這次清理行動也是貫徹4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一項決定。決定指出,將“有效抑制貿易順差過快增長,清理不合理的出口優惠政策,嚴格對加工貿易的監管”。
而大量地方政府的政策則可能在清理之列,尤其是直接的出口獎勵。各地類似的出口優惠政策可謂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例如,某個省份某出口加工區提供的優惠政策有,每出口1美元補貼運費人民幣0.1元;機電及高新技術產品每出口1美元貼息人民幣2分或4分,隔年超出部分貼息加倍;出口信用保險按實繳額減半收取;根據出口業績提供優惠土地廠房價格等。
“并不是說不可以補貼,眾所周知,歐盟和美國都為自己的農業提供很多補貼。”某律師分析,“但是中國目前的很多政策表述和形式都會被人抓住把柄。”
這種麻煩其實已經“纏身”。此前美國訴中國銅版紙案,兩家被調查的中國企業都被指享受中國政府的政策性貸款補貼。
其實,中國政府改變外貿政策的努力,始于2001年加入WTO之前。當時,有關部門曾清理很多不符合WTO規定的優惠政策,但“重出口、輕進口”的指導思想并沒有改變,加上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WTO法律知識,可能涉嫌違規的出口優惠政策仍然廣泛存在。
優惠政策的大量存在與政府對國內產業的判斷也有關系。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專家透露,在加入WTO前,中國政府對國際產業大范圍轉移的研究不足,認為中國自身產業較弱,可能會成為逆差國,因此在2001年后繼續加大出口力度,導致出現很多不合理的出口優惠政策。
不可否認的是,“減順差”遇到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抵制。第一季度經濟統計數據發布后,多個出口增幅下降的省份,地方政府提出繼續加大出口力度的想法。
可以想見,清理出口優惠政策工作不會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