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展區引來的大單,能否作為開給中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一劑藥方?至少商務部門對此寄予厚望。
4月23日,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透露,9月舉行的中國(上海)國際采購大會將設立中國跨國采購商專區,國內企業的跨國采購總值預計超過100億美元。這是繼正在進行的第10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增設進口展區后,又一個展會把推進大宗跨國采購作為重點。
這些信息的背后,不約而同地直指高居不下的貿易順差問題。據了解,商務部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勵擴大進口。
展會爭設進口區
據了解,中國(上海)國際采購大會將要設立的中國跨國采購商專區,目前已有寶鋼、中國工藝集團等20多家國內企業報名參展并提供了采購清單。
“第一期的廣交會進口展透露出來的風向標讓那些大型企業更加看好進口,這些展會受到關注是很正常的。”一位參加了廣交會進口展的國內采購商這樣告訴記者。
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認為,“中國正承受著流動性過剩的壓力,貿易順差的加大使中國和國際上重要的貿易伙伴也存在著摩擦。這樣的背景下,上述舉措可以看做是中國在擴大進口方面積極的應對。”
在今年春季第一期廣交會,首次設置了“進口展區”,這被看做是增加進口渠道的舉措之一。高虎城表示,“廣交會增加進口功能,充分顯示了中國政府改善貿易平衡的誠意和為此所做的努力。”
但是,這次的進口展區與人們想象的仍有一段距離。按照規定,進口展區只能展出來自國外的產品。但在參展的314家展商里,符合條件的只有寥寥少數,采購商們從這些展位得到的答復往往是產品已在國內生產,因此對于那些名副其實的進口產品,采購商們都開玩笑似的給他們添了個“模范”的標記。
杭州新萬利電子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毛敬民表示,展會上難見國外新產品的身影,很多都是在國內已經生產銷售的產品。
記者在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進口展區”換了一圈名片下來,發現展出的以珠寶、食品、禮品等消費品為主產品早在內地設廠生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現在從國外進口較多的還是大型成套設備以及大宗原材料,即不是面向最終消費者的產品。像廣交會上的“終端產品”直接進口在價格上不一定具有優勢,雖然這部分進口的份額增長很快,但比重還太小,因此在現階段不能吸引國家的廠商來參展。
同樣,對于進口展,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表示,缺乏歐美大型的跨國公司參展以及先進技術設備太少,終端消費品比重過大的問題都是進口展區存在的問題。
貿易措施只是一環
4月28日,一場名為“廣交會進口展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政策變化、對外貿易持續發展以及如何發展進口等問題都是現時關注的重點。專家們同樣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到各種措施顯現的效果,改變貿易順差問題需要依靠多種手段去進行。
除了系列展會、研討會的“推波助瀾”,政策措施等也出臺頻繁。據了解,國內已經對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進行了宏觀調整。商務部也正在采取系列措施,包括取消1600多種產品的進口許可等。最近,商務部副部長、國家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主任魏建國也公開表示,這幾年中國貿易順差過快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當前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努力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采取五項具體措施,努力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這些措施包括:盡快出臺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的政策;加大從貿易順差國進口的力度;大型展會增加進口功能;進一步簡化進口手續;完善進口管理法規;規范進口市場秩序等。
“在短期內,僅僅通過貿易措施扭轉這些問題只是一環。”金伯生表示,“重要的是擴大內需。”金伯生認為,要緩解貿易順差,不但要通過貿易措施轉變出口增長方式,更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
上一篇:南堡魔指重估環渤海經濟圈
下一篇:浙江查出進口營養補充劑七成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