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企業來說,物流體系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了。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恐怕已成為眾多企業管理人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有的企業認為將物流業務完全包給EMS就萬事大吉;有的企業則干脆自己投資建倉庫和車隊。但是,如何能搭建一個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物流體系,并非那樣簡單。這里所說的“自己的物流體系”,并非一定是指企業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物流體系,而是指企業可以采用的物流體系。
明確物流管理在企業中的主要作用物流管理在多數企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意的實現、客戶服務、提高盈利能力和捕捉客戶信息。
生意的實現
所有的生產商或經銷商,如果其提供的產品是實物形態的,都無法回避產品從A點到B點-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只有完成了這一過程,企業才算實現了銷售。當然,這一過程未必非由企業本身去實現。最極端的例子是客戶自提。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只不過是讓客戶自身來完成這一過程罷了。多數情況下,客戶可不會在廠商或經銷商門口(或倉庫)就地使用或消費產品。即使象餐飲業或維修業這樣例外的行業,其餐廳或維修點的設立又決定了原料的物流管理。
客戶服務
隨著企業對生意實現的不滿足以及市場競爭的因素,良好的物流管理越來越多地被當作提高客戶服務水準,從而增加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手段。這主要體現在降低缺貨率,縮短客戶訂貨至收貨的周期時間,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企業一旦確定了目標客戶水準,就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物流管理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如增加或使庫存點靠近客戶方,縮短訂單處理時間或增加送貨頻率,加快運輸時間等多種手段。
非常重要的是,企業在客戶服務方面對客戶做承諾之前,一定要仔細評估本企業的物流管理體系能否穩定地實現,以及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由此而帶來的成本壓力。例如,產品在訂貨后1小時內送達這個承諾,并非最快的送貨時間為1小時,而可能要求至少85%的送貨都要滿足在1小時以內。
提高盈利能力
在生意的實現和客戶服務水準能夠容忍的前提下,企業可通過整合自己的物流體系,降低產品的成本或市場營銷的費用。貫穿整個物流體系的成本往往包括:庫存的資本成本(主要體現為利息這一主要財務費用)、運輸費用、倉庫租金及費用、人力資源成本和信息處理費用。由于企業組織結構的局限及物流管理的受重視程度不同,上述幾種成本或費用可能會由不同的部門管理。一旦企業整體的目標不夠清晰或各部門的協調溝通不夠,或出于部門本位主義的利益考慮,則經常會出現降低其中的一項成本(或費用)而增加了另一種成本(或費用)的情況。
例如,北京的X公司在成都設有一個分公司和倉庫。由于公司管理層更多地強調控制儲運部門的運費支出,使得儲運部門破于壓力而采用了鐵路運輸方式。成都平均的訂貨-收貨的周期時間為13天。這樣,公司的庫存計劃人員在設置成都倉庫的庫存水準時,考慮到運輸周期的不穩定性和市場預測的不穩定性而必備的安全庫存,將成都的目標庫存設為18天。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對成都市場的客戶服務政策。由于該公司經營的產品價值很高,他們不得不面對大量的庫存對營運資金占用的壓力。這引起了公司高級管理層的重視。經過對物流體系的統籌考慮,他們決定采用空運的方式,而將成都的目標庫存降至3天。經過計算,運費的增加小于所降低的15天庫存的成本節省。
捕捉客戶信息
通過庫存的變動或訂單處理的過程,企業也可以及時掌握客戶的產品喜好和購買能力。對這些信息的及時捕捉及分類處理,能夠協助公司管理層及時掌握客戶的動向并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
搭建自己的物流體系
目標的確定
如前所述,企業搭建自己的物流體系,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而這一目標必須配合整個公司的發展目標。簡單地講,就是側重利潤、市場份額、銷售規模或是客戶服務的哪一方面。多數情況,在一定的時期和市場范圍內,企業很難兼顧這些目標。
制訂相應的策略
與物流管理相關的策略主要有市場營銷策略、客戶服務政策和庫存政策。
制訂配套的操作流程
物流管理中涉及到的操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銷售預測、 訂單管理和訂單處理、物流計劃、倉儲管理、運輸管理、采購、銷售渠道管理、信息處理。
評估自身的資源
即使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周密的策略與完善的操作流程,但如果企業自身的資源(主要是資金和人力資源)不能夠支持,則必須對上述操作流程、策略乃至目標進行修正,以適合實際情況。
其實,大多數的企業在經過了上述步驟以后,都會發現自身資源的局限,而無法全面顧及所有領域。而正因為人類社會的社會分工,才使得企業有可能通過尋求第三方的服務,來填補自身無暇、無力或沒有優勢顧及的領域。正所謂“聞道有先后,數業有專攻”。
但是,選擇第三方服務時,一定要考慮它是否能符合公司的需要和要求。往往第三方物流是依靠其規模優勢或專業的技術優勢,而能實現企業對物流管理的目標。
對物流體系的實施控制
建立一個物流管理體系,必須通過日常工作的實施控制,才能確保整個體系按設訂的方向運轉。就象醫生診斷一樣,企業需要在整個物流體系的不同斷面設訂業務衡量指標。通過日常的數據記錄積累或定期的數據采集,計算這些指標的完成情況,來監督各環節的運轉。另外,通過對實際工作的監控,也能看出企業在搭建物流體系時考慮的偏差,從而可以及時地調整,不斷完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