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北京人民大會堂,一位年輕的中國女性——王舟君,帶著她的現代物流管理與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出現在由國務院舉辦的中國經濟高峰論壇上。她侃侃而談、精明歷練的氣質和儀態不僅征服了在場的經濟學家,也征服了俄羅斯、馬其頓、墨西哥等11國大使,紛紛與她簽訂了服裝輸出合作意向書。而她,這個使杭州四季青服裝平臺煥發新的生機并走向世界的杭州女性,躍入了我們的視野。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得完美”
王舟君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出生于軍人家庭的她,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嚴格要求。這使她具有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質,并樹立了崇高遠大的理想追求,那就是立志做幾件對國家、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1987年,高中畢業的王舟君投身于部隊這個大熔爐中,開始了軍旅生活。當時,參軍是一種時尚的選擇,在很多女孩心目中既神圣又浪漫。但王舟君來到部隊卻是想學到一門技術,為今后服務社會打下基礎。因此,當其他女兵選擇話務班或者文工團時,王舟君卻選擇了部隊汽車修理廠的庫管員,并從此和物流結下了不解之緣。
善于鉆研的她,一到修理廠就開始了對汽車配件的研究。從配件到主件,經過半年的鉆研,她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到后來,只要駕駛員告訴她汽車什么部位壞了,她就可以開出相應的零件,有些零件甚至比駕駛員說得都準確。其他的庫管員只是照著駕駛員提供的單子開票取零件,而她一眼就可以看出單子上什么零件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還有哪些零件沒有列在單子上,并一一指出來,弄得一些駕駛員有些怕她,說她是一本賬、一門清。
對此,王舟君后來說:“做服務行業的,不僅是要認真做事,而且還要用心做事。如果認真做事,客戶說什么就做什么,什么都按照客戶說的去做,這樣只能完成任務;只有用心做事,分析客戶需求,按照效益最大化做事,才是真正地為客戶的服務多走一步。”
王舟君把“用心做事”作為自己事業成功的致勝法寶。從部隊出來后,在她從事的每一個崗位中,她始終沒有放棄“用心做事”。王舟君說,正是因為如此,她的人生看起來才那么“順”,能夠做什么成什么。
“我選擇的是做事”
1989年,王舟君退伍到地方工作。踏入社會,舞臺更大了,但是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對王舟君來說,總覺得缺少些什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王舟君看到一則招聘汽車配件門市部經理的廣告,憑著直覺她感到放手干一番事業的機會來了。雖然招聘廣告上要求經理必須35歲以上、有5年工作經驗,但是這并沒有難倒23歲的王舟君。她想,我有我自身的優勢,一定能夠成功。
在業務知識、市場分析方面做了一番精心準備之后,王舟君躊躇滿志地參加了公開招聘,并憑著清晰的市場理念、精湛的專業知識,在百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初選的三個人中的一個,也是三個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三個崗位中,一個管財務、一個負責采購、一個負責市場營銷。財務和采購手中都有實權,是“美”差,但王舟君卻選擇了在別人看來最費力氣的銷售崗位。對此,王舟君說:“我選擇的是做事,而不是那一點點小權力。”
做營銷首先需要了解市場,其次要有自己的客戶網絡。但是,王舟君憑著早有準備的客戶網絡和自己熟練的業務知識,很快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和認可。同時,王舟君并沒有在這一點上滿足,她考慮的是更為重要的售后服務。她說:“我們多提供一份服務,客戶就少一份操心,這就是做服務的宗旨。”同時,服務是銷售的有效保證,在她的建議之下,主管領導在汽配銷售的基礎上,又開設了維修服務,這使汽配店的市場競爭能力更強了,客戶的認可程度也更高了。
半年后,初選結束,主管領導留下了王舟君,她贏了。王舟君說:“‘贏’是因為我選擇了做事,而且,我在用心做事。”正因為是用心做事,所以,王舟君始終是站在消費者的層面上思考問題,并不斷地調整服務和產品需求,終于造就了一個始終追隨她的忠誠客戶隊伍。
天道酬勤。從1990年開始,“用心做事”的王舟君經營的汽配門市開始贏利。到1993年,她已經開了四家連鎖店。
但是,王舟君并不只是埋頭干活,而是時刻關注著市場動向。王舟君說:“關注市場就在于不斷摸索市場潛在的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在市場上‘追隨跑’。做市場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意識,這樣才能把握市場的主動。”
當王舟君看到汽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汽配店越來越多時,她意識到應該尋找新的市場切入點了,以便于重新給自己定位。可能是女人愛美的天性吧,王舟君最終把注意力轉移到服裝領域。但是,和別人不同的是,王舟君想做的并不僅僅是服裝貿易,而是服裝物流的整個系統。她把所有自己的汽配門市部交給了手下的員工打理,自己則從零開始,步入服裝物流領域。并從研究服裝的設計、生產、貿易、流通等程序著手,進行服裝專業市場的研究。
王舟君對服裝市場的研究并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在書本上找答案,而是實打實地進行親身體驗。按理說,當時王舟君已經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家享福。但是,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的王舟君從來沒有考慮自己的安樂和享受。為了將服裝市場研究透徹,她遠赴北京體驗市場,在貨代市場打工,經過多方位的親身體驗,王舟君對服裝產業的發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將目光瞄準了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
“金錢不是追求目標,事業才是我的終身伴侶”
杭州四季青服裝特色街區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逐步形成的,經過萌發起步、全面擴展、調整提高和全面提升四個階段,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服裝專業批發市場,年成交額上百億元。但是,王舟君卻在繁華中看到了市場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對四季青市場做了一番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之后,王舟君經過幾個不眠之夜,撰寫了一份關于四季青市場整合的可行性報告,遞交給杭州市政府。這份蘊含著王舟君幾年來實踐經驗和創新觀點的報告當即引起了市政府領導的重視,并下發給四季青市場所屬的江干區政府,由區政府組織落實。江干區政府雷厲風行,一紙紅文,將王舟君及她主持的四季青物流推上了前臺。
得到政府支持的王舟君如魚得水,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市場資源整合。她首先是對市場內零散的扛包工進行了規范管理,因為扛包工是客戶和經營戶的中間平臺,扛包工的形象直接影響到四季青的整體形象,也是問題出現比較多的環節。為此,王舟君實行了五統一:統一上崗證、統一服裝、統一車輛、統一服務價格、統一使用標簽,并對市場內280多名扛包工進行培訓,考核合格后方準予上崗,此舉的實施使四季青市場面貌為之一新。但同時,反對的聲音也出來了。扛包工長期以來自由散漫,一下子受到很多約束很不習慣。有的人在旁邊冷嘲熱諷:“王舟君這么做,無非想多撈點錢。”
對此,王舟君說:“我要做的是把四季青打造成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對于王舟君來說,賺錢已并非難事,難的是做好一件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事。
“讓四季青走向世界”
王舟君認為,品牌是一個市場的生命。四季青也好,中國服裝也好,只有走品牌戰略,才有競爭力。為了打造四季青服裝市場的品牌,在2004年初,王舟君自主開發“網上四季青服裝城”并取得成功,從而將集體市場和虛擬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
將四季青服裝搬到網上,對王舟君來說,意味著傳統市場運作向現代市場服務轉型。對此,王舟君說:“現代物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信息,信息是物流產業的生命,有了網絡作依托,四季青將真正地騰飛起來。”
在兩年的運作中,王舟君將“網上四季青服裝城”辦成了國內外服裝商家的樞紐。四季青的任何一個商戶如果需要發布產品介紹,只需要十五分鐘,就可以將產品的完整信息發布到網上。而客戶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了解需要的信息,甚至每一個市場服務人員(扛包工)的相關資料,在網上都一目了然。目前網上服裝城已成為四季青服裝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自始至終,王舟君沒有對經營戶或客戶收取過一分錢費用,反而倒貼了很多錢用于管理和建設。王舟君始終這樣認為:“金錢不是我人生的目標,事業是我追求的終身伴侶。”為了這份事業,她的付出最終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王舟君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她在想,怎樣把四季青十六個市場的物流資源進一步整合,使物流成為四季青的第三方利潤源;她在想,如何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平臺作用,進一步擴大四季青品牌效益;她在想,如何對四季青的供應鏈進行整合,并構建起新的服裝物流園區。(作者: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