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軍區裝備部研究員劉衛星,探索武器裝備保障內在規律,近年描繪出不同作戰條件下的函數曲線,提出“武器裝備戰場物流”理論,為實現戰場武器裝備及彈藥器材的實時化、智能化、精確化保障開出一條新路,被人稱為“傳統彈藥保障法的終結者”、“戰場物流學創始人”。
大學生要干大事業
劉衛星是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后,軍隊院校面向社會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1982年,大學畢業的劉衛星來到泰山腳下某軍械倉庫,立志干一番大事業。那些年,他牽頭做了不少“超前”性工作。比如,14年前他研究擬定的《彈藥正規化管理標準》,至今仍是全軍部隊加強彈藥管理的依據;11年前他組織編寫的《彈藥處廢規定》,至今仍是全軍部隊相關操作的范本。
“要把事業做大,就必須把知識的‘木桶’做大”!1991年春,劉衛星通過刻苦學習,獲母校軍事運籌學碩士學位;
2000年,時任彈藥導彈處處長的他,又放棄提拔機會,攻讀博士研究生。年復一年,劉衛星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潛心苦讀。他運用學到的計算機控制、光電控制、遠程控制等先進技術,研制出某新型炮彈綜合分解機;運用學到的防潮、防銹、防霉、防電磁等新技術,研究成功便攜式導彈成套器材供應箱;運用學到的無機納米、多弧離子鍍技術,成功應用于某型導彈發射架延壽與再造技術……入伍23年,劉衛星獲得全軍科技進步獎1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諾貝爾世界發明成果國際優秀獎1項。在省部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學術文章27篇,撰寫出版學術專著3部。3次榮立三等功。
繪出不同作戰條件下的函數曲線
面對日益逼近的世界信息化戰爭,時任濟南軍區彈藥導彈處處長的劉衛星,開始為我軍落后的武器裝備保障模式感到不安。
一定要探索出一套用信息技術支撐的武器裝備保障新理論!劉衛星暗下決心。他下部隊,進倉庫,訪工廠,取得百多種(類)全區列裝的新型武器及彈藥的第一手資料,描繪出不同作戰條件下的函數曲線。他到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國家信息檢索中心等40多所軍地院校和科研院所拜訪專家教授,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相關理論文獻;他一次又一次將收集到的國內外戰例的源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構建模型,應用計算機進行數千次模擬、推理、運算和結果分析;他運用物流學、系統論、管理學、運籌學、“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灰色控制”、“模糊數學”等知識潛心研究,寫出30多萬字的《武器裝備戰場物流學》專著,在國內第一次系統提出了戰場物流學理論。該理論能夠精確預測和實時控制系統的物質、信息及能量的流速、流向和流量,使戰場彈藥保障預測、儲存、布局和遞接,實現快捷、精準、可持續。
根據這一理論指導,濟南戰區武器彈藥供應面貌一新,迅速實現應急物資集控化儲備、集裝化包裝、信息化管理、機械化運輸、立體化保障。
拿出讓彈藥“延壽”的秘方
1997年初,劉衛星和戰友們受命銷毀10萬多發儲存到期的炮彈。看著價值數億元的彈藥即將化為灰燼,劉衛星頗感惋惜,提出“暫緩銷毀”的建議。他奮戰4個多月,研究出一種新方法,使該型炮彈“延壽”5年至7年,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2億多元。
劉衛星還指導部隊采取跳躍式建設方法,越過“代差”,建立信息數據庫,改造自動化器材庫,修建直升機停機坪,調整物資儲存布局,有效提高倉庫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
劉衛星發現海島部隊的彈藥倉庫多為貼壁式洞庫,高濕環境致使彈藥儲存壽命大大縮短。他組織課題組發明“海島彈藥洞庫防潮新技術”,并將這一新技術推廣到全軍。資料表明,全軍200多個洞庫照此技術改造后,產生了經濟效益2億多元,受到軍委領導的高度贊揚。
一次,某部隊列裝某新型防空導彈。官兵們發現同步配發的該型導彈模擬訓練器結構龐大,故障率高、實戰化水平低,模擬參數與實戰要求差距較大。為幫助部隊盡快形成戰斗力,劉衛星決心向這一難題“開刀”。他和戰友們在黃河灘涂連續奮戰近半年,綜合運用仿真技術、傳感技術、激光技術、數字技術,成功研制出體積小、重量輕、性能好、仿真度高的新型“便攜式導彈數字模擬訓練器”。這項成果,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研發的“偏振光強相位檢測法測量狀態角”技術,經科技成果國際榮譽聯合評選委員會評審,榮獲諾貝爾世界發明成果國際優秀獎。目前,該新型導彈模擬訓練器已定型生產,為部隊院校訓練教學提供了先進、高效的訓練平臺。這一設備配發全軍后,可節省購置費1億多元、節省維修費3億多元。
最近,濟南軍區裝備部黨委作出向劉衛星學習的決定。
上一篇:IT經理世界:大馬首富的物流版圖
下一篇:麥德龍中國區供應鏈經理龔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