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1日,我國零售業市場對外資全面開放,一場零售業物流領域的巨大變革在所難免。我國連鎖超市物流領域在這場空前的變局面前會遭遇怎樣的沖擊和面臨怎樣的機遇呢?零售業物流今后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這方面的專家牛東來先生。
記者:從您近兩年對物流的研究與實踐,您怎樣看待我國零售業物流發展的前景?
牛東來:在商品流通領域有“四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其實我最早從事的是計算機軟件方面的開發與應用,是屬于信息流和管理這一范疇,后來參與北京賽特的工作又涉足到了商流,并進入到流通業商流與信息流的結合領域,那時只能說是在從事與流通有關的一些工作與研究。直到赴日本專業學習零售業物流,才對物流有了一個初步的接觸。我認為,隨著國家對物流的重視與政策的支持,零售業物流將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
記者:國家對某一領域的重視與支持對該行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您認為國家對這方面的政策會有其延續性嗎?國家今后在物流方面還會發揮作用嗎,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牛東來:2004年九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有關環境、措施成為物流業的熱點話題。國家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還有資金的支持。又由于零售業連鎖經營的發展自身的需求,都是目前許多連鎖經營企業非常重視物流的原因。就拿連鎖超市業態來說,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區域發展成為一種趨勢,而如果沒有物流的支撐,商品的集中配送就無法完成,會影響跨區域經營的戰略以及經營成本。還有就是企業發展特許經營的需要,發展特許經營必須有一個商品的支持,為了維系一個品牌的生存與發展,對其下屬特許加盟門店的商品就必須有一個嚴格的要求,所以從連鎖經營本身發展來看,物流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業界所重視。而國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將會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調整,這是市場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國家在別的方面可以給企業提供的支持還有很多。比如家樂福當年進入日本,日本政府就專門委托一些研究機構對家樂福進行調研,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為本國的零售企業提供參考。這樣,既杜絕了本國企業對外資進入的盲目恐慌,又使本國企業在與外資競爭時了解了對手。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政府的作用非常大。
記者:隨著我國對零售領域的全面開放,外資大舉進入,您認為我國的零售業物流領域會遭遇怎樣的沖擊并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牛東來:區域不一樣、業態不一樣,所產生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就拿我國的家電業與汽車業來說,當年外資進入這些領域之后,對我國的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當時也有人認為會給國內的市場造成致命的打擊,但是這些年來的發展證明,外資的進入不但沒有摧毀我國的家電產業,反而催生了像海爾這樣能與外資抗衡的國內知名品牌。從零售業物流領域來說,我國的市場情況比較復雜,企業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而且就目前普遍的市場狀況來看,零售業物流還沒有發展到必不可少、企業離開它就無法生存的程度。國外零售業的巨頭,如沃爾瑪、家樂福目前在我國市場上也還沒有形成很完善的體系。這就使我國的本土企業有了一個彌補不足、縮短差距的時間和機會。我國市場巨大,外資的覆蓋能力有限,它的影響力目前還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空間依然是非常巨大的。
記者:國內的零售企業對于外資的進入雖然也做了一些準備,但就目前形式來看,他們本身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您對我國零售業物流持怎樣的看法呢?
牛東來:零售業的物流是物流行業中最復雜的物流之一,它在經營過程中的多品種、少批量、多頻度以及對時間方面的要求,都決定了它的從業人員必須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與一定的素質。與國外先進國家同業相比,我國的零售業物流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是經營管理水平低下,觀念陳舊。有些企業依然抱著以前的經營模式,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要。再有一個就是專業人才缺乏,內部培訓制度不完善,員工素質良莠不齊。就拿配送中心來說,好多企業都在爭相建設自己的配送中心,但有些配送中心建成之后,盡管規模、設施設備有了改善,利用了立體倉庫、叉車、信息系統等手段,但由于水平等原因運營管理不到位,被當作一個大型倉庫來使用。從這方面來說,國內企業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也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技術與管理手段。
上一篇:陸軍:探索新物流 決勝價值鏈
下一篇:供應鏈合作講究門當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