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三年內,可能會出現本土零售企業與外資企業混戰磨合的局面;但是,本土零售業由于遭遇行政干預過多,導致很多企業“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這個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2月13日,商務部商業改革司公布的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我國零售業與國外相比,在快速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營銷技術能力、財務運作能力、品牌價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六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同時,要對外資零售企業的發展勢頭必須引以高度警覺和重視。
一時間,關于本土零售業的發展以及存在的若干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宋則研究員接受《法制早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一方面是外資享受著“超國民待遇”日益壯大,另一方面卻是內資企業在 “歧視政策”艱難生存,同時,內資企業還要面對行政干預過多、條塊分割嚴重等等太多的框架束縛。所以,改變內資零售業的尷尬現狀,已經刻不容緩。
“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記者:在商務部商業改革司的調查研究報告中,對我國零售業提出了“六大威脅”。我國零售業要想健康發展,首要解決的是哪方面或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宋則:個人認為,這份報告對我國零售業存在的問題概括得比較到位,比較有新意。這幾年關于國內零售業的判斷,無論是理論界還是行業內一直都有討論。其實這六個方面是處在同一個層面的六個問題,很難說哪個更重要,這些都是企業需要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需要強調的是,這六個方面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體制改革不到位,創新機制不足,自主運作能力比較弱。正是由于競爭很不充分才導致這種狀況發生。
記者:從數量上看,我國流通企業已經具備較大規模,但我國流通企業全部是中小企業,流通方式落后,競爭力弱,發展后勁不足。中國零售業競爭力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企業規模擴張的瓶頸是什么?
宋則:行政干預過多、條塊分割嚴重、太多的框架束縛,這些企業長期為體制所困,根本無法施展拳腳,仿佛戴著鐐銬跳舞。很多企業曾經提出“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口號,喊了這么多年也做了一些嘗試,但成效甚微,現實的阻力太大,就連跨地區的合并都很難順利實現。這種行政束縛在流通零售領域表現格外明顯。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零售業的發展依舊面臨很多問題,我用八個字來概括: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內戰內行指的就是擅長內耗,不合作很有一套;企業牽涉的相關部門太多,很多部門都插手去管,容易發生利益之爭,條塊分割不合理,嚴重降低工作效率,在這種框架下要提高競爭力很困難。而外戰外行則是指本土零售業與外資企業相比,既缺乏資金也沒有經驗,別說走出去,即使外資進來了,在自己家門口也沒有能力與之抗衡。值得一提的是,在現有體制內,退出機制和兼并機制很不完善,實力強的得不到機會做大,而弱的又退不出去,這也是影響企業規模擴張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何打破現有的條塊分割和框架限制,是當前零售業發展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如果這一兩年內不進行改革的話,就只能眼睜睜地看到本土零售企業被迫退出市場。
消除歧視需職能轉變
記者:報告建議采取三項措施提高我國零售企業的競爭力,一是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品牌大型流通企業;二是政府給予企業必要的政策支持;三是引導企業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您認為,這三項措施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宋則:我個人認為,這三項措施有包辦政策的嫌疑,反而是加強了行政干預,如何培育國內品牌?怎樣才算引導企業制定戰略規劃?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陷入政府干預過多的局面。至于政策支持,到底應該支持誰不支持誰,究竟該拿什么樣的標準去考量?如果不以市場化為基礎,遵循市場競爭規律,就很容易制造歧視。事實上,目前外資企業就享受超國民待遇,很多優惠政策和便利的辦事程序對他們“開綠燈”,相反,一些內資中小企業卻遭遇“不聞不問”。這些措施如果要做,一定要是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下去實施,否則就會政企不分,又回到老路上。
記者: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轉變政府職能呢?
宋則:目前的體制改革盡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實際上還是(一套)與流通產業、零售產業作對的體制,行政干預依舊很多,F在的機構設置明顯帶有過渡性,已經很不適應市場的發展,一旦它不能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就會反過來成為阻力。所以理順政府機構,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合理設置,才是當務之急。必須建立“大網絡”的概念,走綜合化、社會化的新路子,對現有“一家一戶”封閉運行的所謂“信息中心”,應通過聯網的方式,進行跨部門、跨行業、跨系統、跨地區的資源重組。
兩三年后成混戰格局
記者:報告還指出,我國流通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度低,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批發、零售、餐飲業對GDP總量的貢獻度不到8%,而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達到15%以上。這個數字意味著我國商業流通業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是流通業潛力有限?
宋則:流通業的潛力巨大,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尤其是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如果體制問題得到解決的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究竟中國流通市場的蛋糕有多大,本土企業能吃下多少,關鍵還是要看改革的力度。
記者:目前,世界零售企業50強,已有70%在中國搶灘登陸,F有的本土零售企業本身已面臨很多問題,外資零售巨頭的進入,勢必對其產生更大的沖擊。這種國際化的競爭對中國零售市場會帶來什么?外資零售企業的進入,是否意味著很多小型甚至部分中型零售企業會被淘汰?
宋則:雖說目前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所占份額不到5%,尚未對我國零售企業造成大的影響。但從具體的零售業態來看,實際比重很大,有的甚至超過30%。像法國家樂福大賣場在全國很多城市不斷開店,而且規模都比較大,對當地的超市賣場應該說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就我個人估計,在今后至少兩三年內,可能會出現本土零售企業與外資企業混戰磨合的局面。
外資難占主導地位
記者:依目前的形式看,國內零售業的總體競爭力并不強,如果外資企業大量進入,結果會不會是國內企業受到嚴重損害呢?
宋則: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市場所占比例肯定會上升,但它要想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恐怕很難實現。外資企業在經營管理理念、強大的采購能力、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確是比國內的零售企業要先進許多,但我們不能產生畏懼心理,也不要過分高估對手的實力。
總體來說,對國內的零售業發展前景還是應該持樂觀、自信的態度。相較而言,一些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在比較容易克隆的賣場模式方面的確擴展很迅速,但它們只是在標準化比較明顯的領域具有相當的發展優勢,像比較強調個性化的百貨業中,它們就很難占優勢。而且,并非所有的外商都是成功,況且外商之間也有競爭,大家都是來爭奪蛋糕的,今后的競爭會激烈。
注:本文系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宋則解讀商務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