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六二三路廣州市商業儲運公司的總部之前,想起該公司胡德敏總經理事先那句“傳統是歷史,而不是陳舊”的提醒,他顯然對傳統企業說法比較敏感。采訪中,作為廣州市老牌的國有物流企業,胡總嘆言現在日子沒有以前好過,卻不忘欣喜的告訴我們他的企業在如何努力地進行轉變。于是我們也松了一口氣。畢竟,在做什么才是重要的。
記者:作為廣州老牌物流企業的老總,您如何看待物流業在當今的發展?
胡德敏: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這樣的物流公司也正親歷行業發展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就象工業化生產一樣必須從原始勞動發展到半機械化,然后到機械化,再爭取自動化,最后是現代化。總的來說,目前現代物流還處于一個市場培育階段。
具體來說,現在中國的物流市場上,有不少客戶生產經營集中度較低,供應環節簡單,不需要你為他提供其他增殖服務,只是想委托你儲存或運輸,這是跟國外已經發展到一體化程度存在差異的地方之一。還有一個差異就是中國物流市場的服務和國外的一些客戶的要求的方向不一樣。國外的物流企業謀求的,不僅是要客戶當前價值最大化,而且要使與客戶合作周期的價值最大化,客戶本身也要求得到穩定的專業化服務。我最近到香港一個星期,考察了12個企業,他們和客戶一旦達成協議就是三五年,而我們則一般是一年、半年,甚至是一個月。
這種市場的差距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服務合作的時間短了,服務的質量和增值就很難實現。有的企業為了爭取長期客戶,答應增加設備投入,而這種投入回報卻不高,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很大。按國際慣例,物流商可得到占商品售價百分之幾的利潤,而在我國還做不到。以包裝環節為例,很多個體老板重新包裝的收費是按幾分錢一個來算的,造成正規企業在價格上無法與他們競爭。當然,這與正規企業還未形成規模效應,遭遇發展瓶頸有關。
記者:您覺得目前困擾物流企業的發展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胡德敏:有關物流企業發展,已到實操階段,主要困擾有功能和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物流企業服務功能較單一,需要投入;另一方面市場上物流外包的需求仍未啟動,產出規模不足。的確也有發展不錯的企業,但國內暫時還沒有一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物流業的發展涉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許多方面。總體來看,政府、企業、專家三個方面的意見和做法各有側重,還未統一認識,行動也會受到影響。
政府方面強調搞物流企業要有先進性,有代表性,要和國際接軌,一步到位。這可能就要求企業能夠拿出一兩億來進行前期投資,但是目前我國物流市場的培育還在初級階段,無法跟上國際標準。企業大規模進行投資,營運操作卻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企業回報不多,積極性也就不大。
理論界強調在理論上要有一個清清楚楚的表述,什么是現代物流?什么是傳統的儲運?企業隨著市場的成熟也有一個發展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如果說是現代物流就發展,是傳統儲運就嗤之以鼻,對于很多從傳統走出來的企業可能是不公平的。如今的物流討論會也存在一些誤區,大多是專家們說一些操作程序,企業老板們推薦一下自己的企業,對物流行業的發展和物流企業的成熟幫助并不大。
而企業方面是務實的,講究賺錢,對大規模的投資持保留態度,希望政府能夠放寬環境,多些服務。
要想從根本上促進廣州物流業的發展,三個方面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溝通,大家的觀念都有改變的空間。
記者: 老牌物流企業該如何才能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呢?
胡德敏:在我的筆記本里,1986年開始出現“物流”字眼,我們的企業也一直很關注這個發展和變化。近五年來,我們發動各個部門和全體員工去學習現代物流,并進行了培訓。現在我們的普通的員工都能粗略的表述出什么是現代物流,告訴顧客我們的公司已經可以給顧客一個安全、舒適的全套服務。
有時候在別人的眼里,我們就是傳統的儲運企業,認為我們和物流不沾邊。其實李嘉誠在香港的物流中心就叫九龍倉庫,同樣是一個傳統的名字,但它現在已經成了一種無形資產,一種品牌。商業儲運也是廣州物流的品牌,半個世紀來我們的口碑和質量也一直是不錯的,這是傳統企業積累下來的無形資產。從現代物流的理念看,管理貫穿于物流全過程,物流運作是以客戶服務為導向的,這是現代物流的根本特征。公司名稱里有無“物流”二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對客戶物流運作全過程的總體視野,有沒有為客戶降低總體成本,有沒有為客戶戰略服務的資源配置的能力。我司就一直在發展著,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我們不斷增加服務功能,擴大服務網絡,最近又吸納了一些大客戶,其中有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化工巨子阿托菲納,貨物的來源不斷增加,經營規模日益擴大。
當然,我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們的倉庫和設備不太能給到人與時俱進的感覺。所以我們也要不斷學習,做出轉變,包括高架式倉庫的改造、業務流程再造等,我們信息系統如今可以讓客戶輕松查詢庫存及貨運信息,我們的倉庫也從儲存型向功能型轉變,大大滿足了客戶需要。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在開展綜合物流服務過程中要避免“小而全”的物流服務方式,或者盲目向兩頭延伸。我們要保持個性化特色服務和邊緣市場業務的發展勢頭,集成供應商、分銷商、相關物流企業、IT商等多個企業協同為客戶服務,讓服務能力隨著市場的發展而提高,這樣才可以在適應市場的同時減少前期的投入,實現有效的擴張發展。
記者:您認為政府應該如何扶持物流業的發展呢?
胡德敏:在計劃經濟年代,政府給我們的要求是“不賠不賺”,就是說不能賺錢,因為一旦賺錢就提高了消費者的負擔。當時政府沒有看到,如果沒有儲運企業物流企業,商品不能最終實現價值。
現在情況不同了,對廣州市的物流發展,政府已經相當重視。但是政府應該改變一些觀念,把環境再放寬些,換句話說就是不光要政府著急,還要讓企業自己也著急。政府對企業的大方向作指導,但不要過多的干預市場;對于國有物流企業,政府在用地規劃方面要考慮完整保留原有倉庫,保護其品牌資源的無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