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刃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市場咨詢中心副主任
《環球供應鏈》:家電行業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是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供應鏈管理應該可以在這個行業率先得到突破,那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陸刃波:家電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還在“一半靠經驗、一半靠數據”。企業對下游銷售數據的收集都做得很完善,不管是通過自己的系統還是通過第三方的系統,但是,這些信息怎么和生產鏈、采購鏈、物流鏈連接起來,大多數企業尚在摸索之中,很多時候還是要靠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來判斷市場需求。供應鏈對家電行業最大的意義可能在于未來怎樣來使銷售和生產銜接起來。整個產業不斷在整合,整合帶來的必然趨勢就是企業規模越來越大,規模越大對供應鏈要求越高。
《環球供應鏈》:現在家電供應鏈概念推廣起來好像并不是那么理想?
陸刃波:有一個不好的趨勢是概念說得太多、說得太大。大家都在說“供應鏈”這幾個字,又說得太復雜。我覺得供應鏈要獲得發展,還是應該走“模塊化”這條路,就是說我提供給你的東西能在你某個部門中立刻用得上、起作用。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完整的供應鏈,而是分成一段一段。服務提供商往往把實施供應鏈管理說成是很復雜的一個項目,很多時候就會嚇退了家電企業。因為現在競爭實在太激烈了,稍有不慎就會死亡,企業根本不可能停下來一段時間用來磨合整個系統,你只能是用提供的服務去適應于家電業的這種格局。所以最好就是一塊一塊地切,先切最好的一塊,再往里面慢慢去伸展。另一個方面,你弄得很大,企業的成本也吃不消,現在不像早些年,上一套ERP幾千萬無所謂,現在的幾千萬可能就是全年的利潤。這不是家電企業現在的狀況所能承受得了的。
《環球供應鏈》:那家電供應鏈的發展可以從哪里來找尋突破口?
陸刃波:應該首先從物流切入,如果說供應鏈概念還比較虛,物流則是可以為家電企業帶來現實利益的。我國家電產業的一個特點是物流和銷售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大概要占到總成本20%左右。供應鏈對企業組織生產、采購、銷售等方面的影響可能會是潛移默化的,但是如果能先和物流結合起來,對成本、特別是運輸的有效性方面的影響可以是立竿見影的。
《環球供應鏈》:什么樣的服務商才能夠勝出?
陸刃波:供應鏈要放在全球市場背景下,才真正能夠發揮它的強大作用。如果就僅僅放在中國的市場上,恐怕投入與產出不會成正比。所以,供應鏈可能會在全球化步伐比較快的企業中得到很好的實施。實際上,我們的家電企業之前做過很多工作,也都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在做,只不過還停留在一個雛形的階段。不管怎么講,中國的家電行業是所有行業中真正具備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盡管品牌還不行,但是制造上已經有很強的能力。作為供應鏈這樣一個洋概念,怎么來和中國家電企業情況磨合好?我覺得有三個方面要注意。一是怎么和企業的具體情況結合,二是從小處入手,不要求企業一下子拿出一大筆費用或是把原來的系統全部推倒,三是在行業內引導對供應鏈概念的推廣,讓企業知道供應鏈到底是什么。
《環球供應鏈》:為什么物流能夠成為家電供應鏈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呢?
陸刃波:這里面有個基礎條件。家電物流成本高、量大,是一個龐大的體系。而現在中國又沒有完善的、規范運作的中間商(或者叫分銷商),家電企業必須深入終端。現在家電利潤已經很薄,渠道成本一大,就更沒有利潤了。所以企業最為關注的是銷售成本的降低,而不是采購好多少,制造好多少,說實話中國企業對制造很在行,與國際水準差距不是很大。在現在這種競爭你死我活的階段,只有先把渠道做好了,才有可能回過頭來考慮采購、制造、銷售一體化的問題。
《環球供應鏈》:現在家電企業的物流運作情況又怎樣?
陸刃波:60%-70%是以自控為主,包括自有、自建等,有30%-4 0%是與專業的物流公司在合作,其中有自建物流公司的,像海爾、美的,也有合伙建的,科龍、小天鵝、中遠在合作。做物流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撐,還有就是要看企業的具體需求是怎樣,第三方成熟起來可能還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電企業普遍都比較認同與第三方合作,但現在一個很不健康的做法就是家電企業把這種合作看作是一個壓價的機會,這會影響行業的發展,必須很注意。但不管怎么樣,第三方的潮流絕對不會改變。
本刊記者 潘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