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理政資訊

我國服務業發展開始提速

2007-4-26 10:4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
摘要:... ...
  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發展時期,已初步具備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條件。
    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盡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實現綜合國力整體躍升的有效途徑。加快發展服務業,形成較為完備的服務業體系,提供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豐富產品,并成為吸納城鄉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也是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基于這種認識,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服務業規模繼續擴大,結構和質量得到改善,服務領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服務業開始進入加速發展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發生了諸多積極的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課題組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發生了諸多積極的變化:一是總體規模擴大;二是發展后勁增強;三是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四是對外開放程度提高;五是新興產業發展迅速。
    ——總體規模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并緊密結合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1992年、1998年和2001年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關于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意見的通知》,地方各級政府也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極大的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1992-2004年期間,我國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年均增長達到10.2%。其中,“九五”期間,年均增長9.5%,比GDP高近1個百分點;“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長10%,比GDP高了0.6個百分點。200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現價總量達到了6.5 萬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約相當于1992年的4倍,占GDP的比重達到40.7%,比1992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
    ——發展后勁增強。隨著加快服務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和落實,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房地產、教育、衛生、體育和城市建設等服務行業與領域的投資力度逐步加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明顯加快。“九五”期間,服務業年平均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17158億元,約相當于“八五”期間年平均投資額的2.5倍;“十五”期間服務業固定資產年平均投資額達到30930億元,分別是“八五”、“九五”期間的4.2倍和1.8倍。1992年以來,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擴大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按照當年價格計算,年均增長21.8%,分別比第一、第二產業高4.9和3.4個百分點。2001-2004年期間,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額達到了206757億元,其中服務業達到123721億元,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近60%。
    ——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體制和服務業管理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服務業領域多數行業的限制和壁壘被打破,逐漸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了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從經濟普查和首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資料分析比較看,1992-2004年期間,我國從事服務業的私營法人單位數量由2萬余個發展到了百萬個,就業人員由不足25萬人增加到了1276萬人,年均增長均達到了37%以上。從事服務業的個體經營戶由1689萬個發展到了3333萬個,平均每年凈增137萬家,年均增長近6%;就業人員由2736萬人增加到6395萬人,平均每年凈吸納就業人員395萬人,年均增長7.3%。截至2004年底,在我國全部服務業法人單位中,國有、集體、私營外商港澳臺及其他混合所有制法人單位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9.2%、9.2%、29.3%和32.3%,就業人員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4.1%、7.8%、17.7%和20.4%,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對外開放程度提高。截至2004年底,在我國服務業領域投資的外商投資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和就業人員分別達到2.2萬個、148.7萬人,與1992年相比,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7.2%和19.3%;港澳臺投資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和就業人員分別達到1.5萬個、110.2萬人,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1.9%和15%。與全部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及就業人員年均增長不及3%的速度相比,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特別是2000年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際服務貿易大幅度增加。2004年,我國國際服務進口與出口貿易總額分別達到了697億美元和589億美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在世界服務進口與出口貿易上的排名也穩步上升,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名不見經傳,到2004年分列第9位和第8位。
    ——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新聞出版、證券、保險、航空運輸、公共設施管理、社會保障、體育和娛樂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1992-2004年期間,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就業人員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4.5%和19.5%,房地產業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就業人員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4.7%和15.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就業人員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6.3%和17.4%,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就業人員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4.7%和19.5%,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證券、保險、航空運輸、公共設施管理、專業技術服務、社會保障、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就業人員的年均增長速度也都大大超過了全部服務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隨著新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其在整個服務業中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2004年上述行業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就業人員占全部產業活動單位數的比重均比1992年提高了約15個百分點,達到了18%以上。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和擴大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服務業的持續穩定增長,對我國經濟社會增長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促進了經濟增長。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調整后的各次產業增加值總量與增長速度,以1992年為基準,按照可比價格推算,1992-2004年期間,我國服務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約達到了35%左右。其中“十五”期間,約為36%,比“八五”期間提高了7個百分點。而相應的第一、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則不同程度的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這表明,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為主帶動經濟增長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趨于減弱,正在逐步形成由第二產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格局。同時,服務業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市場的發育,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經濟效益和效率,緩解了資金、資源供求矛盾,為第一產業的加強和第二產業的優化升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國民經濟各產業的協調發展。
    ——緩解了就業壓力。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推算,1998-2007年,特別是2001-2007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了高峰期,每年新增數量非常可觀。即使考慮到教育對勞動年齡人口推遲就業的影響,近些年我國就業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第一、第二產業就業彈性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為擴大就業規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截止2004年底,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2.3億人,是1992年的1.8倍,平均每年凈增826萬人,占全國平均每年凈增就業人員總數的109%,除了吸收大量新增就業人員外,還接收了大批農村轉移和從第二產業分流下崗的人員。這表明,在目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已經基本飽和的情況下,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就業的主渠道,在就業方面發揮著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極大地緩解了就業的壓力。
    ——優化了產業結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總量規模擴大,其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2004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比為13.1∶46.2∶40.7,與1992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了8.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了2.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提高了6.4個百分點。同時,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04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構成比為46.9∶22.5∶30.6,與1992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了1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了0.8個百分點,而服務業卻提高了10.8個百分點。近兩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雖然略有下降,但總體上看,1992年以來,我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和升級。
    ——改善了人民生活。服務業的發展不僅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也為居民家庭服務、醫療服務、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娛樂、住房等消費提供了更多方式和更優質的服務,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逐步滿足了人們除溫飽之外,對生活、娛樂等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文化需求。2004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化教育娛樂、旅游和美容、理發等服務性支出619元,占全部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28.3%,比1992年提高了15.2個百分點。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化教育娛樂、住房、旅游和美容、理發等服務性支出3378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為47%,比1992年提高19.4個百分點。
    ——提高了國民素質。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作為服務業的重要行業備受關注。截至2004年底,全國已有93.6%的人口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已由20世紀90年代初的10%左右下降到了2.2%,全國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6年左右提高到了8年,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不及2%提高到了5.4%,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程度明顯提高。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和畢業人數分別達到了1333.5萬人和239.1萬人,分別是1992年的6.1倍和4倍。其中,研究生在校和畢業人數分別達到82萬人和15萬人,分別為1992年的8.7和5.9倍。與此同時,職業技術教育也發展迅速,2004年全國職業中學在校學生和畢業學生分別達到569.4萬人和142.5萬人,分別是1992年的1.7和1.5倍。1992-2004年期間,全國職業中學累計培養畢業生1817.3萬人,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除此之外,職業技能培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國從事職業技能培訓的法人單位超過了2萬家,就業人員約達到43萬人,在提高就業人員職業技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04年底,在我國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占近1/4,具有初級及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占近1/5。與1992年相比,就業人員素質也明顯提高。
    但是,當前在服務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地方過于看重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對發展服務業重視不夠。我國服務業總體上供給不足,結構不合理,服務水平低,競爭力不強,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與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與經濟全球化和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不相適應。因此,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轉變發展觀念,拓寬發展思路,著力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快把服務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國務院2007年7號文件將推動我國服務業發展大提速
    為加快發展服務業,今年初國務院成立全國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指導和協調服務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提出促進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方針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務。2007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服務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將發展服務業作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堅持以人為本、普惠公平,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務體系和機制,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促進服務業拓寬領域、增強功能、優化結構;堅持統籌協調、分類指導,發揮比較優勢,合理規劃布局,構建充滿活力、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堅持創新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技術和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實現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一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總額達到4000億美元;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長速度。到2020年,基本實現經濟結構向以服務經濟為主的轉變,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服務業結構顯著優化,就業容量顯著增加,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總體發展水平基本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7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優化服務業發展結構。適應新型工業化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規范提升傳統服務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作用,優化行業結構,提升技術結構,改善組織結構,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
    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細化深化專業分工,鼓勵生產制造企業改造現有業務流程,推進業務外包,加強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從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軟件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發展增值和互聯網業務,推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加快產品、服務和管理創新;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充分發揮科技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鼓勵發展專業化的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業設計和節能服務業;規范發展法律咨詢、會計審計、工程咨詢、認證認可、信用評估、廣告會展等商務服務業;提升改造商貿流通業,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和新型業態。通過發展服務業實現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人盡其才,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圍繞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要求,大力發展市政公用事業、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和社會化養老等服務業。圍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新聞出版、郵政、電信、廣播影視等服務事業,以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為重點,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優化城鄉區域服務業結構,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體育和休閑娛樂等服務業,優化服務消費結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業是今后我國擴大就業的主要渠道,要著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鼓勵其他服務業更多吸納就業,充分挖掘服務業安置就業的巨大潛力。
    大力培育服務業市場主體,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鼓勵服務業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進行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上市等方式,促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服務企業或企業集團。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服務業,積極扶持中小服務企業發展,發揮其在自主創業、吸納就業等方面的優勢。
          文件還提出,要科學調整服務業發展布局。在實現普遍服務和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依托比較優勢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科學合理規劃,形成充滿活力、適應市場、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為了大力發展服務業,國務院決定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按照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將服務業國有資本集中在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深化電信、鐵路、民航等服務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推進國有資產重組,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推進國有服務企業改革,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服務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使其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明確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和公益性質,對能夠實行市場經營的服務,要動員社會力量增加市場供給。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事業企業分開、營利性機構與非營利性機構分開的原則,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將營利性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并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后勤服務、配套服務改革,推動由內部自我服務為主向主要由社會提供服務轉變。
    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不斷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立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擴大服務標準覆蓋范圍。積極營造有利于擴大服務消費的社會氛圍。
    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有力實施,我國服務業將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也將指日可待。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