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商品的進進出出間,折射的是經濟結構的變化。市統計局4月24日公布的外貿季報顯示,上海進口增長有變:加工貿易進口增幅從去年同期的29.5%大幅回落至1.4%,一般貿易進口增幅則由9.5%迅速升至31.5%。
在加工貿易進口增幅明顯回落的同時,同類進口增幅也在回落,表明我們原材料進口趨于減少,這是國內采購生產的產業鏈日漸成熟的積極信號。至于一般貿易進口增幅為何激增,可能有貿易對等因素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企業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在不斷提升。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石良平教授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但還要分析一般貿易的進口結構,如果消費品進口多,那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消費能級的提升,但如果生產資料進口較多,那必須注意不要過度依賴。來自市統計局的信息表明,目前上海一般貿易進口商品中,還是生產資料居多。歐盟仍為本市第一大進口市場,盡管進口增幅同比回落了10.9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一季度,本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623.29億美元,同比增長20.6%。其中,出口317.93億美元,增長21%,增幅同比回落5.5個百分點,低于全國6.8個百分點;進口305.36億美元,增長20.3%,增幅同比微降0.7個百分點,高出全國2.1個百分點。從總量看,出口大于進口12.57億美元;從增幅看,進出口實現同步增長。
在國家近年來不斷下調乃至取消出口退稅等宏觀調控政策,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等綜合因素影響下,上海出口在3月份出現了拐點———前兩個月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增幅均在30%以上;但3月份迅即轉為下降2.1%,這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單月出口下降,其中低附加值商品出口跌幅較大。
從出口來看,一季度,本市對歐盟市場出口大幅增長,出口額為79.43億美元,增長34.5%,已超過美國成為本市第一大出口市場。與此同時,本市對非洲、東盟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較快,增幅分別為43.2%和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