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海關稽查外貿黑洞 全球代工巨頭偉創力補稅2800萬

2007-4-24 15: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對長期存在的外貿“黑洞”問題,海關正在掀起一場清查的雷霆行動。

  從上海海關方面傳出消息,海關總署正在向財政部申請一筆專項基金,用于擴充海關稽查監管的專項審計經費。

  “這筆專項基金,專門用于進出口貿易‘問題’企業的核查。”此間消息人士說。

  根據上海海關官員介紹,此前在出口貿易上,海關發現企業的違規線索,通常會聘請專業審計機構對“問題企業”進行核查。然而由于海關經費有限,聘請專業審計機構的費用往往是由“問題企業”承擔,進而影響了海關對騙取出口退稅、走私等違規違法案件的稽查。

  現在,海關稽核專項費用的落實,將可能改變海關在貿易企業稽查上的被動局面。記者獲悉,首批專項稽查經費可能在今年6月-9月陸續到位。

  偉創力巨額補稅事件

  4月11日,上海海關的內部網絡上出現了一條“扎眼”新聞——偉創力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偉創力”)由于“擅自轉讓保稅料件”,補稅2811萬。

  偉創力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代加工企業之一,該公司位于上海市嘉定區,是新加坡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出資3000萬美元創設的獨資企業。

  據上海海關有關方面人士介紹,補稅事件發生在偉創力代加工摩托羅拉手機的批件中。由于為摩托羅拉代工手機,偉創力需定期從國外進口摩托羅拉手機的原裝配件,以“來料加工”方式進口。

  根據海關方面的有關規定,這類用于出口產品的料件,進口時享受免關稅和增值稅待遇,但前提是加工的成品必須用于出口。代加工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將產品進行內銷。

  但是記者了解到,過去兩年中,偉創力卻將這些保稅的料件用于其他品牌手機的加工,同時用采購國內的同樣配件,組裝成摩托羅拉手機繼而出口,嚴重違反了海關的規定。

  “當時正值公司從外高橋保稅區搬往嘉定工業園區的當口。”偉創力相關人士向記者解釋說。

  根據這名人士表述,由于偉創力既有大量往國外供貨的單子,又有向國內供貨的單子,而在內部ERP供料系統的管理中,兩者并不分開,“所以給國內供貨的生產線也使用了國外的進口零件”。

  該人士稱,2005年初,稅務部門就曾因此事上門檢查。為此,偉創力還調集了1億元的保證金給相關部門用于查稅。

  “本該用于出口的配件進行了內銷,這樣一來企業便‘非法’享受了關稅和增值稅。”IT代工業內的一名資深人士在說到偉創力事件時說,“而且,由于進口原裝配件通常質量較好,所以代工企業通過轉賣可以獲得一筆不錯的收入。”

  代工企業的兩塊牌子

  蘇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關務進出口部經理王麗娟介紹,像偉創力這樣擅自內銷進口保稅料件的問題,其實非常普遍,尤其存在于同時做內銷、外銷業務,或者同時有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的企業。

  王麗娟介紹說,對代工企業而言,“來料加工”的“料”所有權屬于客戶,因此完全沒有歸屬處置的任何權利。而“進料加工”的“料”歸屬權則在自己,代工企業有權對“料”進行處置,但若要進行內銷,也需要提前向海關申請,進行相關“料件”的補稅工作。

  而偉創力人士則分辨說:代工行業的利潤率一般較低,雖然營業額很大,但毛利只有0.5%到1%左右。如此低的利潤率也使得員工待遇不高,人員流動非常大。這樣的特質給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很多內部管理人員通常會分不清“來料”和“進料”。“通常這是一個管理上的問題。”該人士說。
  記者獲知,在查稅事件后,偉創力曾花巨資引進海關的錄料系統,將用途不同的原材料分別錄入數據庫管理。

  不過,記者經過調查獲悉,跟偉創力不同,很多代工企業“刻意為之”。一般這類企業會在同一個地點成立兩家不同的企業,一家用于出口代加工,另一家則為“附屬公司”,產品銷往國內。

  “這樣的兩家企業一般都是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的運作。”該業內人士稱,所以內部的管理上會“不自覺”地出現材料不分的情況,因此附屬公司也就能 “免稅”使用進口零部件。

  海關監管難題

  “這是一個很大的補稅量。”上海海關的內部人士承認,偉創力案件反映的是代加工行業內較常見的避稅問題。這類案件的大量存在直接導致了國家稅收的損失,同時形成一個巨大的貿易“黑洞”,使得產品實際出口的價值小于賬面應該出口貨物的價值。

  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上海海關征稅入庫1286.78億元,連續第三年突破千億元,占全國海關征稅總數近21%。

  據上海海關一位負責緝私工作的官員介紹,偉創力事件從案發到被海關查處,數額的追繳歷時兩年之多。

  “就好像交警隊對馬路上紅綠燈的管理一樣。”上述海關官員打比方說。人們也看到了警方的管理,但看到更多的是不遵守交通規則市民的行為。與巨額的貿易量相比,海關稽查工作的人力物力總是顯得捉襟見肘。

  事實上,海關內部也建立了一套風險控制系統。理論上,每天通過海關的進出口貨物情況都會被錄入一個數據庫,海關可以根據這個數據庫發現企業違規的線索。不過,由于數據量龐大,且海關在對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案件線索發現方面經驗不足,導致了海關并不能依靠所謂的“智能”發現違規線索。

  “一般還是通過舉報、稽查等渠道發現線索。”上述海關人士稱,上海的進出口企業數量以及進出口量決定了每天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海關只能利用數據幫助我們去核實以及甄別線索。

  監管難度還體現在對案件實際偵破和具體查處方面。海關上述人士稱,通常海關在發現違規線索后,還需實際進入企業進行取證。涉及進出口貿易違規的企業,所取的證據除了一般的報關單證以外,也常會涉及企業公司日常經營的財務數據。對于漏稅數額巨大的企業,還可能因為觸犯刑事條例而牽扯司法程序。為了保證取證的公平性與合法性,海關通常會委托獨立審計機構進入“問題企業”。

  然而,由于經費短缺,通常獨立審計機構的費用由“問題企業”來支付。如此以來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的公正性。“如果專項經費能夠順利落實,相信海關在稽查工作方面的被動性將大為改觀。”上述海關人士說。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