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2007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7-4-2 18: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同比增長 比重 同比增長 比重 同比增長 比重 同比增長 比重

全部投資 53 100 26.6 100 24.5 100 23.4 100

東部 58.6 67.3 23.2 65.6 20.7 64.2 19.8 62.3

中部 47.3 15.8 37.5 16.2 29.4 17.4 34.9 19.0

西部 44.3 16.9 28.8 17.6 34.2 17.9 24.6 18.0

  2003-2007年1-2月投資增速比較

  1-2月,投資增長顯示出既快速又平穩適度的特點。綜合各種影響投資增長的短期與中長期因素分析,2007年投資增速仍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不會有較大幅度的回落。但從目前投資增長趨勢看,由于同時存在"趨熱"與"趨冷"兩種情況、兩種可能,加大了今年投資調控的難度。未來投資宏觀調控應兼顧短期穩定目標與長期可持續目標,兼顧中央調控的全局性與各地發展的特殊性。應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府投資管理體制以及政府對社會資金的管理體制;優化投資結構調整,促進增加消費、減少順差、改善民生、轉變增長方式等多重目標的實現;消除民營投資發展的體制障礙,使民營資本有更多的資金出路;通過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改變地區間競爭在要素成本方面"低價比拼"的局面,促進企業走集約化、內涵式、節能型的投資發展之路。

  一、2007年1-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形勢的基本情況分析

  1.從投資增長看。1-2月,我國城鎮投資累計完成6535億元,同比增長23.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是2003年以來投資增幅最低的一年(見圖1),但仍保持在較高的增長平臺上,顯示了既快速又平穩適度的增長特點。從項目隸屬關系看,1-2月中央項目增長21.7%,比上年同期增速回升2.4個百分點;地方項目增長23.6%,增速回落3.9個百分點,說明目前的投資總量的回落主要是由地方投資回落拉動的。此外,今年年初投資增長的另一積極變化是改建投資增速高達57.2%,而新建投資的增速明顯回落,僅有14.6%,說明企業開始更加注重走技術改造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圖附后)

  2.從投資行業結構看。一、二、三產投資分別增長了24.8%、21.0%、25.1%,一產與三產投資明顯快于二產投資,三次產業的投資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在具體的行業結構方面,1-2月投資結構既出現了一系列可喜的轉變,也同時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與隱憂。從可喜變化看,一是農林牧漁業保持了平穩快速的增長,1-2月農林牧漁業投資增長了24.8%。二是薄弱瓶頸部門的投資進一步得到加強,如交通運輸業投資特別是鐵路運輸投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1-2月鐵路投資在上年高達244.8%的基礎上又增長了97.2%。三是交通運輸設備、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通信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的投資繼續延續幾年來的高增長勢頭,成為拉動當前投資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四是軟件服務業投資增長了38.1%,表明現代服務業正逐步成為投資增長的新熱點。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行業的投資增速值得關注,一是教育投資再次出現負增長,1-2月同比下降15.4%。二是房地產業投資在國家不斷加強調控力度的情況下,仍增長了27%,與上年同期增速相比,上升了5.6個百分點。房地產業能否實現平穩適度的增長,關系到整個投資的增長平穩與否,因此,1-2月份出現的這一房地產投資增勢,是趨熱苗頭還是正;厣詫俨淮_定因素,需進一步的關注。

  3.從地區結構看。近年來中央實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促進了全國投資重心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移動,從1-2月投資數據看,這一趨勢仍在延續。1-2月,東、中、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增長了19.8%、34.9%、24.6%,投資比重分別為62.3%、19.0%、18.0%,中、西部地區比上年分別增加了1.6和0.1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則下降了1.7個百分點。三大地區的投資比重繼續呈現"東部地區比重下降、中部地區比重上升、西部地區比重基本不變"的特點。(表附后)

  從省際區域來看,呈現出與上年1-2月的情況十分類似的特點:位于環渤海經濟圈及其周邊的天津(28.8%)、河北(27.7%)、遼寧(33.3%)、山西(28.9%);位于中原經濟圈及其周邊的河南(36.6%)、湖北(30.4%)、安徽(70.6%)、陜西(38.1%);以及位于東南經濟圈的福建(42.0%),繼續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從省際投資增長的上述特點可以看到,近幾年來,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圈、閩東南經濟圈正成為投資增長的熱點區域,使我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逐步呈現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原、閩東南經濟圈多極參與拉動的特點。

  4.從各類投資主體看。1-2月,國有投資增長18.9%,港、澳、臺商投資與外商投資分別增長了23.2 %與16.7%。在各類投資主體中,民營投資仍然保持著最強勁的增長態勢,其中,非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的投資規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4.1%、45.9%,兩者的投資比重加起來已超40%,特別是私營投資的比重從上年的13.6%進一步上升到16%,說明了內資民營企業在當前投資增長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5.從各類資金來源結構看。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明顯回升,增長高達47.3%,而銀行貸款與利用外資增速回落明顯,僅分別增長2.7%、10.7%,而自籌資金增長相對平穩,增長了22.9%。特別是利用外資,FDI增速僅有6%,顯示了外商投資出現下滑的趨勢,值得有關部門密切關注。

  6.從新開工項目情況看。2007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延續上年逐月下滑的趨勢。1-2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072.11億元,同比下降35.8%,是歷年來增速最低的一年。這種新開工項目的快速回落,是1990年代以來沒有出現過的新現象。特別是東部沿海的經濟大省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回落幅度均較大(分別下降68.9%、47.0%、40.2%、66.5%),有可能對這些地區乃至全國未來的投資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二、當前投資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矛盾

  1.在總量增長方面,同時存在"趨熱"與"趨冷"兩種情況、兩種可能,增加了投資宏觀調控的難度

  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領域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可能引起投資反彈的因素。首先,2006年在建項目投資規模達到30多萬億,相當于當年工作量的三倍,在建項目對后續投資的剛性需求,會對投資增長形成一定的慣性作用。其次,地方政府作為投資擴張的重要熱源,在目前的政府政績考核體制、財稅征收與分配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之前,其追求政績與財政收入增長的利益訴求,往往仍需依靠上更多的新項目方能得以有效實現,因此,2006年各地違規上新項目的問題仍可能在今年延續,將中央調控措施的效果打上折扣。再則,目前貿易高順差使流動性過剩得到進一步強化,資金來源相對寬松,特別是信貸資金充裕;而銀行上市改革后追求業績的壓力更大、放貸的意愿更強;各類資金急于找出路,可能會加大資金涌入投資領域引起投資反彈的風險。最后,從市場投資主體看,近幾年企業效益好轉,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使企業的贏利預期普遍較高,自主投資能力也得到增強,高贏利預期與低外部性成本付費,仍可能成為一部分企業繼續投資"三高"項目、落后產能項目而造成盲目、低效投資的誘因。

  但同時從1-2月的投資數據看,新建項目增長不足,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出現負增長,山東、浙江、廣東等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無論投資總量、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還是新開工項目個數與上年同期相比都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利用外資的增長勢頭也有明顯趨緩之勢,這些投資"趨冷"的跡象,預示著今年的投資形勢還面臨著如何防下滑的任務,從而增加了宏觀調控針對投資的"冷熱"形勢作出正確判斷而實施"松緊適度"的調控措施的難度。

  2.在投資資金來源方面,依然存在直接融資特別是債券融資比重過小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投資來源結構失調,主要表現在直接融資比重過小,間接融資比重過大,建設項目融資過度依賴銀行貸款乃至土地融資。在嚴重的流動性過剩情況下,銀行貸款的融資渠道過于狹窄,土地融資空間又越來越小,于是,2006年以來,我國拓寬了股票市場的融資渠道,使得融資結構有所改善。但是問題在于,股票融資并不等于全部直接融資。從國際上成熟的資本市場來看,債市融資大于股市融資,股市融資又大于銀行貸款。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極其不發達,尤其是市政債券與企業債券發行渠道尚未真正打開,使得直接融資比重仍然非常之低。因此,我們認為,未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應多在債券發行上做文章,進一步優化投資項目的融資結構。

  3.政府主導經濟建設的發展模式造成了投資結構的不合理

  長期以來,政府主導經濟建設、在整合資源方面具有強勢支配地位的發展模式,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我國各地方之間在招商引資方面的激烈競爭,使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的特有優勢不斷加強,保證了投資與出口的持續高增長并有效拉動了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另一方面,由于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更多是由政府這只手決定的,地方政府手中可以拿來競爭的更多的是勞動力、土地、資源、環保等方面的低成本優勢,從而造成我國經濟的高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壓低勞動力的收入分配、壓低土地與資源環境成本為代價的。這一發展模式反映在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就形成了投資結構方面的種種失衡:如一直以來的重經濟建設投資,輕公共服務投資;重制造業投資,輕服務業投資;重基礎設施投資,輕人力資源投資;重新建擴建投資,輕技術改造投資;重"外需導向型"投資,輕"內需導向型"投資,等等。從投資領域內部看,一直以來困擾我們的投資總量易于過熱的問題、投資效率低的問題,都與這一系列的投資結構不合理密切相關;而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投資、消費比例不合理,內需、外需比例不合理,也可從此投資結構不合理中找到原因。

  4.在效益方面,存在著宏觀投資效益與微觀投資效益之間的背離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投資效益方面存在這一個明顯與眾不同的現象,就是投資的宏觀效益不斷下降,但從微觀投資主體看,投資的贏利性卻普遍向好。從投資宏觀效益看,近年來單位GDP所需投資額增量(即ICOR)有不斷攀升之勢,目前已達5-7之間,即5-7元的投資增量才能產生1元的GDP產出。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我國投資增長從整體上看仍是粗放的,資源利用率低,投入產出比率不高。但從微觀投資主體看,近幾年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投資項目的盈利預期普遍較高。說明了即使是粗放型投資在我國目前的制度約束條件下仍然很有市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國要素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仍較低,在地方政府對企業投資外部性成本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這實際上造成了很多本不該盈利的項目,也可由于"勞動力、資金、資源、環境"等方面的低付費、低成本而變得盈利了。

  5.總量問題、結構與效益問題背后是體制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投資領域的總量、結構與效益問題背后其實還是體制問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缺位"與熱衷經濟建設的"越位",恰恰是造成投資不合理增長"熱源"的最主要成因。因此,只有通過不斷深化各項改革,管好政府投資的流向、管好市場投資的外部性問題,才能從源頭上消除這些不合理的投資,實現固定資產投資與國民經濟的適度增長、健康增長、高效增長與可持續增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