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已起步試點
對長三角而言,區域通關一體化已不是新鮮話題。早在2004年,上海、南京、杭州、寧波4個直屬海關就在醞釀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區域通關的相關工作在鄰近城市之間開始試點,比如,上海和無錫之間就開展了兩地通關信息共享工作。
2005年11月,以降低物流成本,發揮上海大口岸、大外貿的功能和洋山保稅港的優勢,擴大上海口岸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和輻射能力為目的,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試點工作正式展開。長三角4個海關關區內的24家企業成為首批參與試點的幸運兒,不再需要“兩次報關、兩次驗放”,享受“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的高速度。
僅一年時間,2006年底,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試點企業數量擴展至近200家。隨后,這項改革開始向長江中、上游包括武漢、重慶和長沙在內的10個城市推進。
這項改革為長三角企業帶來了巨大利益。
有人為浙江的外貿企業算過一筆賬,加入通關一體化試點后,企業出口一個標箱,物流儲運、轉關等可節省成本300元左右。如果按杭州市每年有50萬個貨柜標箱計算,僅這一項每年就能節省成本1.5億元。
根據蘇州海關的統計數據,首批實施“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的5家試點企業,通關效率提高了50%,物流成本降低了50%,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加強。蘇州某電腦公司在獲得海關快速轉關等支持后,進出口規模迅速從每年幾百萬美元擴大至近百億美元,成為業界神話。
由點及面障礙多
然而,這樣的神話只局限于試點企業。試點企業必須是被海關評為“便捷通關企業”、“紅名單企業”、“AA類企業”和“A類企業”的高資信企業,而且往往是被當地政府看成未來具有極高成長價值的少數拔尖企業。
但是,在長三角,中小型企業是對外貿易生力軍。這些企業受生產和進出口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忽視了申請成為A類企業的機會。事實上,即使具有A類企業資質,也很難被選中試點。
寧波貿易公司進口業務部門一位經理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試點工作好執行,面上推廣難度比較大。因為我國各個地區海關的政績考量指標都是以納稅額度為準。
該經理分析說,如果海關的考量指標不是納稅額度,這樣的改革推行起來會非常容易,因為大通關政策對企業顯然大有好處。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改革后,由于納稅和驗貨海關不是同一海關,沒有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的驗貨海關就可能消極應對。目前納入試點的多是長年與海關保持良好關系的少數幾個大型國有企業,區域通關一體化試點才得以順利推行。但是,一旦試點范圍逐漸擴大到中小企業,乃至長三角所有外貿企業,這其中的問題就可能暴露出來。
期待長三角全覆蓋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區域通關一體化短時間很難向小企業覆蓋;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業更迫切希望通過新的通關政策獲得實際的實惠。這就給區域通關什么時候能突破試點階段留出了懸念。
區域通關在江蘇境內全面展開有望破解這一懸念。南京海關指出,區域通關在江蘇全境展開,將以惠及省內6萬余家企業為目標,進一步推動江蘇全境內物流無障礙流動、無縫隙對接,推動區域內市場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加快進出口貨物在區域內的流動,保證物流通關速度,降低企業成本,為江蘇省外向型經濟發展再添軟環境新平臺。
有了江蘇由點及面的推廣示范,有理由相信,長三角整個大區的通關一體化工作很快就將進入新的階段,由“小面”到“大面”只是時間問題。
上一篇:[天津]交通委積極推進服務業發展
下一篇:大連市“數字口岸”實現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