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事件實質是供應鏈上的壓榨原理在發揮作用
2007-4-1 13:0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摘要:... ...
6月中旬,上海炒貨業協會11家常務理事企業宣稱向家樂福停止供貨,對其收取高額進場費和其他費用提出異議并予以譴責。6月底,南京多家食品、日用百貨廠商也向家樂福高額進場費喊出了討伐之聲,更有廠商倡議成立行業協會,專門負責與商家交涉。7月上旬,家樂福將春蘭1.5匹空調以低于市場價200元拋售,引起春蘭不滿并著手調查,有可能會造成家樂福高達5萬元的重罰。
一、表面看家樂福“四面楚歌”,但實際上是有驚無險
無論是家樂福與供貨商都傾向于短時間內達成默契。因為供貨商不會斷絕與家樂福的合作,他們只希望后者在費用上能作些讓步;而家樂福則會希望盡快穩定供貨商結構,持久冷戰于雙方都不利。所以,這次拉鋸戰最終要么以家樂福的暫時讓步作結,要么是供貨商被各個擊破,不得不妥協,除此之外,不會有什么別的結果,高額進場費的現實也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因為還不具備發生實質改變的條件。
中國被世界公認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無外乎依靠兩個因素:一是低成本的勞動力價值;二就是低成本的環境資源。廣東零售行業的一位權威專家指出,有些地方的勞工超長時間工作,費用非常低,沒有勞保福利,實際上是以犧牲人的價值來吸引投資。其次是為吸引投資而犧牲環境資源,空氣、水污染不達標也睜只眼閉只眼。像耐克、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分別因用工、轉基因食品和健康問題而被海外輿論批評并吃盡了苦頭,宜家因對森林的破壞而成為眾矢之的這類事情,在目前的中國還不太可能發生,即便發生了也很容易擺平。
原本中國食品、日用零售品生產的技術含量就不高,再加上人工、環境資源方面的監管乏力,進入門檻變得更低。這使得無論何種實力的企業,只需壓縮更低的人工、采購成本便可進入市場,這不僅是造成中國制造商小、散、弱的根源,同時更加劇了行業的混亂和不公。在這種很低的門檻之下,沒有多少企業會對提升技術含量、改善管理真正感興趣,大家更樂意“撈偏門”,從而使發展變得畸形。
二、實質的原因是供應鏈壓榨原理
中國產品的價格很低,但交易成本卻很高,中國流通業態的落后、生產商技術含量低、供應鏈的環節多并且脫節、信息技術運用滯后,這些最終造成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的交易成本高企不下,毛利偏低。
在這種前提下,為了以低價格鋪設網絡并占領市場,零售商開始“壓榨”供貨商的錢袋,上下游資源相互挪用,再加上政府監管不到位,零售業的賺錢根基開始由銷售轉向其他方式。當一般商品經營的贏利模式無法形成時,中國連鎖超市的贏利模式便選擇了建立在通道利潤的基礎之上。因為商家們知道,中國供應鏈的上游,中國的勞動力和環境資源,有著實在太大的壓榨空間。
在這種前提之下,同樣沒有多少中國的零售企業會對改善管理,研究市場,提升服務水平真正感興趣,大家更樂意坐收“買路錢”。
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的這種種國情,外資零售商在進入中國時更加變本加厲。家樂福進入中國之初,需要搭建采購網絡、店鋪網絡、培訓員工、信息化建設等,這些高成本的攤銷并非短期內能夠消化。高成本投入的同時,家樂福還要面對中國龐大并且近乎苛刻的低價消費市場,以這樣的低毛利所形成的毛利額根本不可能在攤消掉成本費用后還保持贏利。于是,家樂福幾乎無可選擇地把在中國的贏利模式也選擇了放在通道利潤上,而且為了與其投入的成本相吻合,其所制定的“游戲規則”門檻更高。
三、解決的辦法只有從供應鏈脫離政府干預,讓其向市場轉變
有人認為,“通道費用”這種贏利模式是零售業在保證消費者以低價購物的前提下,向后整合制造業的一種手段和方法。沒有這種手段和方法就無法培養起適合連鎖超市迅速發展的大供應商,而且是規范化和秩序化運作的大供應商。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超市在對采購人員的考核中將通道費的收取指標列為首要的考核指標,而對銷售額、毛利率及商品周轉率、新品開發等指標則放在次要地位,并且規定通道費的收取指標的超額部分可以彌補其他三個指標的不足。這樣一種考核只能導致企業經營能力的弱化,超市也會走上了傳統百貨的老路,蛻變成“物業商”,最終完全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顯然,單純依靠零售終端的整合能力只有使中國的零售企業更加“殘疾”,同時像家樂福這樣的矛盾激化也會層出不窮。
中國流通秩序整肅難,就難在供應商與零售商的發展規模、發展節奏不同步,春蘭之所以能提出重罰家樂福,靠的是制造業龐大的實力后盾。因此,小供應商的整合勢在必行。要整頓上下游工商關系,就要從上下游的企業雙管齊下,同時加快整條供應鏈的配套、進化,以此令生產企業、零售企業的贏利模式都回歸正位。
最根本的,是徹底改變中國一些地方以犧牲弱勢群體權益和環境資源為代價支持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真正尊重人的價值,政府要加強監管,整肅食品、日用品生產行業的生產條件、用工待遇條件、資源保護條件,以有形的流通秩序抬高無形的進入門檻。
(亞博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