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派來一個4人調查小組,專門對上海的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進行摸底調查”,3月6日,民營快遞商上海東方萬邦快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和平非常急切地給記者打來電話。2月初,國家郵政局召開了由包括中國郵政速遞服務總公司、民航快遞、中鐵快運、中外運、宅急送、順豐、盛彤、圓通等11家國有、民營快遞企業參加第一次國內快遞企業座談會。會上,剛剛履新的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將扶持快遞業做大做強,并在法律框架內積極呼吁并協調解決快遞企業發展中的困難。但據接近國家郵政局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摸底的核心目的是為盡快把新《郵政法》落實下來。
摸底是為推進《郵政法》
據了解,在2月初的國內快遞業座談會上,國家郵政局方面表示,將會同國家統計局從2月15日開始對全國快遞企業的普查。這是國家郵政局首次委托國家統計局作為獨立第三方,對快遞企業進行的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數據普查。
在會后,超過與會代表人數九成的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都對此次摸底表示關注,其中民營快遞企業的關注程度尤為明顯,“以前也做過類似的摸底,但這次是首次引入了國家統計局”,有接近國家郵政局的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次摸底的目的是要徹底明確各類涉及快遞行業的資本組成、從業人數、業務數量等,“核心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快把新《郵政法》落實下來。”
據一位業內人士說,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間國家郵政局曾先后出臺多個《郵政法》修改稿,但都遭到了非郵政物流企業的反對。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版本《郵政法》修正案中存在郵政專營范圍過大、郵政部門行政范圍過大、快遞公司需繳納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等問題。
例如,在最新的《郵政法》第8稿中盡管將信件郵政專營范圍已由第7稿的單件重量350克以下縮小到150克以下,但這仍然直接扼制了非郵政企業,特別是民營快遞商生存的命脈。大多數快遞企業認為,“150克,這相當于30頁A4復印紙的重量,這意味著目前經營的90%以上的業務將全部變成郵政專營,非郵政快遞企業也就不復存在了”。
此外,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還認為,目前存在著郵政快遞物流企業在享受國家對普遍服務業務的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賦予它專營權,這意味著郵政企業既可以從事專營業務又可以從事競爭性業務而不受限制,這使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陷入不利境況。
在劉和平看來,之前民營快遞的真實情況國家相關部門并不了解,而此次由扮演“第三方”身份的國家統計局介入摸底調查,令民營快遞商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國家統計局欲獨立調查
在2月3日國家郵政局召開的國內快遞企業座談會上,11家參會企業中,除了EMS以及3家國有快遞企業的代表外,其余2/3的參會企業都是民營快遞運營商,這個比例同時也是對目前國內快遞行業布局的一個折射。
據了解,目前民營快遞企業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按照上海42家民營快遞商自發的一項統計,僅上海就有為解決下崗再就業、從事快遞、掛靠街道和居委會的勞務社和企業內部的快遞約2000家以上;公司字號有快(速)遞名稱以及雖然在字號里沒有快遞名稱而經營范圍有快遞的企業,或以貨運、快運、物流企業名義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有上千家。還有以商務、咨詢、貿易、實業有限公司名義從事快遞的近千家———這些因為從事商務信件和物品快遞業務的公司不可能只遞送物品,還同時遞送與此相關的裝箱單、發票、貨物清單、報關單等商務信件———大小民營快遞企業超過了6000家。
而國家統計局的一份統計則將上述數字翻了一倍,其顯示上海的民營快遞企業已經超過了1.2萬家。這些民營快遞企業,不僅在上海同城快遞業務中占有95%的市場份額,在城際快遞方面也占有70%的份額;其容納的十余萬從業人員,是上海郵政快遞從業人員的10倍。
一位上海民營快遞企業的負責人曾向記者表示,民營快遞已經成為上海經濟運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要說所有的民營快遞企業一下子突然死亡,就是其中的一半停業兩三天,上海的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也將受到強烈的沖擊,經濟上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與郵政、國營快遞企業不同,民營快遞吸納的主要是下崗人員及進城務工人員。“我們實際上是在幫助政府來穩定社會安定———如果民營快遞企業消亡了,上海就會增加10萬無業人員,全國則會增加至少300萬無業人員。”
也正是看到了上海民營快遞企業的巨大力量,國家統計局將派出一個4人獨立調查小組,專門對上海的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更直接與上海幾家大型民營快遞企業聯系,要求面對面地了解情況,避免信息的缺失。另據了解,國家統計局同時決定在華東、華南等重點城市、地區實行相對獨立的調查手段,以避免受到其他部門的干預。
非郵政快遞企業渴望松綁
據上海郵政局內部人士透露,信息產業部已經與國家郵政局對《郵政法》第8稿達成共識,該修改稿業已列入國務院辦公廳辦公議程之中;而該稿中對郵政專營范圍的規定,仍然對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特別是民營快遞企業來說,是致命的套索。
據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反映,郵政部門一直在排擠、處罰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特別是民營快遞企業等市場經濟的新生事物,造成二者之間形成了很深的隔閡與不信任感。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郵政部門政企不分,為了維護郵政部門及其企業的利益,迫使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低調”經營,更使部分非郵政物流快遞企業擔心在新《郵政法》出臺前后遭到更大的打擊。
重點城市、地區進行獨立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