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物美,美在哪里
2007-3-30 21: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6年4月7日,在巴西圣保羅州召開的第十屆世界青年企業家峰會上,國美電器總裁黃光裕榮獲“世界青年企業家全球杰出青年企業大獎”。
1987年,17 歲的黃光裕僅有4000元,他借貸3萬元,在北京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門面賣電器。隨后4年,國美經過擴張調整,步入擴張期。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國美電器已連續多年蟬聯中國家電連鎖企業第一。目前,國美的門店數量已達460多家,年銷售額接近5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
國美的成功,按黃光裕的說法,是因為“堅持零售,薄利多銷”。但國美為什么能如此大規模地薄利多銷、迅速擴張呢?有人認為是因為黃光裕預見到了家電市場即將到來的買方市場。但我們知道,家電市場是我國開放和競爭程度最大的市場。在這個領域的大面積迅速擴張,恐怕比在其他領域要難得多。國美之所以有價格競爭優勢,能迅速擴張,恐怕不是靠傳統意義上的加強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有報道說,黃光裕這個人對信息很敏感。敏感在什么地方呢?其敏感有什么意義呢?
物美的老總張文中,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管理學碩士,中科院系統科學博士,斯坦福大學系統工程學博士后。許多人問張文中,讀完博士后為什么要做零售業?張文中認為是“誤入歧途”。那么這個“誤入歧途”有沒有必然性呢?
張文中回國創業后,先是創辦了一家信息技術公司,后來又自主開發了一套超市專用管理信息系統。1994年,張文中開了一家物美綜合超市,沒想到,1995年超市的銷售額就達到1億多元。張文中在許多場合都提到“零售業也是高科技企業”。傳統看法認為,零售業科技含量低。張文中認為,當擁有上千家商場、幾萬名員工、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商品需要管理時,如果沒有現代物流管理和計算機管理系統,就不可能有今天零售業的輝煌。
物美率先在國內零售業運用了POS系統,使用了第三方物流配送,通過了ISO9001國際管理體系認證,全面推行了預算和計劃制度等等。張文中說:管理就是個系統工程,是張很大的網,沒有高科技手段很難做到。物美的擴張首先得益于網絡化、規范化的計算機管理系統,還得益于用現代流通技術改造傳統商業流通。現在的物美已擁有萬米以上的大賣場、2000~6000平方米的綜合超市及100~300平方米的便利店共計600多家。
物美、國美迅速擴張的背后還有深層次的背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世界范圍內商業流通企業的網絡化、集中化、大型化,流通企業迅速崛起,50多家流通企業擠進了世界500強。沃爾瑪、家樂福為什么能在全球開店?流通是一個機遇,網絡是一個機遇。同時,隨著進入流通領域企業數量的增加,流通市場的規模,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整個流通企業的局面,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是雙贏共贏的局面。
在我國,家電流通企業中產生了國美、蘇寧、大中、永樂四大天王,超市產生了物美等。張文中認為,物美就是抓住了這個機遇,“物美的成功完全是以國際通行的商業模式為基礎的”。
筆者認為,所謂企業家的能力,也就是發現市場獲利機會并整合生產要素以產出最大效益的能力。機會并不是均等的。經濟轉型時期才有更多的機會。發現機會,需要更多的敏感。黃光裕是初中畢業,張文中是博士后,但在發現機會方面二者是一樣的。發現機會并不都是自覺的,有許多誤打誤撞、“試”的成分。發現了市場,創造了盈利模式之后,接著就是整合。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2006年國美全球家電論壇上,龍永圖和北京市副市長孫安民呼吁,國美、蘇寧等四大天王要抓住新農村建設這個機遇,變對手為伙伴,實現雙贏共贏,做大做強中國的流通企業。
新農村建設為什么是機遇?用舊眼光看它不是機遇(因為達不到流通企業應有的規模經濟效益、不賺錢),用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的眼光看它才是機遇。為什么能雙贏共贏?英國作家蕭伯納有一句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后,每個人都還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主意,我有一個主意,我們交換后,每個人就都有了兩個主意。”通過信息化、網絡化,實現降價,你贏了,我也贏了,大家都贏了;不是贏了自己人,而是贏了外企。大家共同把蛋糕(流通市場)做大了,各個企業也就做大做強了。國美、物美之所以美,不就是美在這些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