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連鎖經營案例

RFID中國困局

2007-3-30 21:1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要把中國企業請到RFID盛宴的餐桌旁,沃爾瑪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價格、標準以及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利益分配……
   
    望著超市收銀臺前一排排等候結賬的長龍,張偉購物的愉快心情一掃而光。
    張偉在一家跨國公司任職,因手頭工作忙,他不希望在購物上浪費太多時間,但每次只有無奈地等待。看著收銀員把一件件商品放到柜臺上,用手中的識別器逐一掃描條形碼,然后結賬找錢招呼下一位。雖說現在能劃卡消費了,比前幾年方便了不少,但等待時間一樣慢得像蝸牛爬。
    值得期待的是,一種名為RFID(無線射頻識別)的技術將正在應用到中國零售業中來。10月12日,北京物美集團與實華開電子商務集團(簡稱“實華開”)在京宣布,將共建中國首家RFID示范工程店。根據雙方描繪出來的遠景,未來購物車上的RFID讀取器在瞬間就可以識別出所有商品的數量和價格,而銀行轉賬系統可以據此從顧客的賬戶上劃出相應的金額。屆時,收銀臺前的長龍將一去不復返。
    對于惜時如金的消費者,這是一個不錯的消息,對于零售商來說,RFID帶給他們的好處更是驚人:蘋果將不會再悄悄爛在倉庫里而無人知曉;被順手塞到褲袋里的巧克力處于系統的全程監控之下;電腦中記錄的洗衣粉數量與實際庫存量精確相符;與交易伙伴之間的貨物傳送能夠自動、準確地完成……
    正因如此,零售商成為推廣應用RFID的急先鋒,確切地說是沃爾瑪——這家兩度榮膺《財富》世界500強之首的零售巨頭,在當年率先推廣使用條形碼成功后,再次扮演起推動RFID的重要角色。
   
    零售發力
    2003年6月,在美國芝加哥市召開的零售業系統展覽會上,沃爾瑪宣布將采用一項名為RFID的技術,以最終取代目前廣泛使用的條形碼,由此成為第一家公布正式采用該技術時間表的企業。按照沃爾瑪的計劃,該公司最大的100家供應商應從2005年1月開始,在供應的貨物包裝箱(盤)上粘貼RFID標簽,并逐漸擴大到單件商品。如果供應商們在2008年還達不到這一要求,就有可能喪失為沃爾瑪供貨的資格。
    此前兩個月,沃爾瑪的競爭對手、世界零售排名第三的麥德龍,在德國萊茵堡開設了“未來商店”,該店應用的就是RFID技術。盡管稍晚一步,但沃爾瑪憑借更強勢的姿態和聲音,被人們視為在全球推廣RFID技術的標志性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20年前,同樣是在沃爾瑪等企業的大力推動下,條形碼得以快速普及。在商品上印刷條形碼的企業,從1984年的不足15000家,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75000余家。條形碼的普及,被認為極大地提高了貨物的處理效率,為零售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與此同時,借助領先一步的信息技術,沃爾瑪也在供應鏈管理領域樹立起無可比擬的競爭力,并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把山姆·沃頓創立的零售帝國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雖然條形碼幫助沃爾瑪們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但工作人員還是需要親手掃描每件商品,不僅效率較低,而且容易出現差錯。如果條形碼撕裂、污損或丟失,掃描儀將無法掃描和識別商品。而借助RFID,工作人員可以在一定距離之外對商品進行掃描,在不打開包裝的情況下即準確識別箱內商品的規格與數量,只需把商品從閱讀器的有效讀取距離內推過,就可以實現掃描過程,從而大大提高了貨物的處理效率和準確率。RFID標簽不僅數據容量較大,而且可以用于潮濕、多塵等污染比較嚴重的環境中。沃爾瑪宣布推廣RFID技術,用意在于取代條形碼,繼續鞏固和擴大其競爭優勢。
    一項看似簡單的識別技術,究竟能給零售企業帶來多大的效應?沃爾瑪對外宣稱,通過采用RFID每年可以節省83.5億美元,這其中包括因為不需要人工查看進貨的條碼而節省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在商品失竊問題方面的節省。單是失竊一項,沃爾瑪每年的損失就不多有20億美元。資料顯示,全球范圍內的零售企業因假冒產品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每年因失竊造成的損失也高達500億美元。有分析認為,這種無線射頻識別標簽能夠幫助零售商將失竊和存貨水平降低25%。
    IBM的一項研究則表明,應用RFID解決方案能使配送中心的效率提高10%到20%,而庫存和發貨精度則能達到100%,零售商店的處理效率能提高大約5%,而對單件貨品則能提高大約7%。
    “不僅是零售業,RFID對制造和物流業的影響也很大。”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介紹說,RFID可以實現商品從原料、半成品、成品、運輸、倉儲、配送、上架、最終銷售,甚至退貨處理等所有環節的實時監控,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自動化程度,而且可以大幅降低差錯率,從而顯著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
    盡管RFID的價值可以肯定,但歷史的追憶和未來的預測都不等同于現實。已經有人品嘗到了RFID的成功果實嗎?
   
    革供應鏈的命
    每到棉花成熟季節,香港溢達集團位于新疆阿克蘇的軋花廠就會熱鬧起來,豐收后的農民們將新棉花一車車的送到溢達等待收購。由于需要一點一點地檢查,農民都得排隊等候,浪費很多時間。2001年,溢達開始在棉花收購中應用RFID系統,在每一個棉包里放一個RFID電子標簽。當農民推著小車經過一個特殊門時,RFID電子標簽中的數據就被自動讀取。“這樣農民就不需要等待,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溢達集團技術總監陳玉蓮說。
    溢達是世界上最大的襯衫生產商,也是名副其實的鏈主企業,從棉花的種植到紡紗、織布,最后做成成衣,全部由溢達自行完成。
    陳玉蓮介紹說,沒有應用RFID之前,棉花只能按批次檢驗,一個批次等于幾十或者上百包,而個別包的質量與要求有很大的差別。溢達的棉花都是從新疆種植,而紡紗廠遠在廣東,等棉花到工廠后還要一包包重新檢查,不僅浪費時間,對于有問題的棉花還要再進行處理,無疑給公司增加額外成本,應用RFID后,棉花的質量從源頭就得到控制,從而保證了后面紡紗的質量。
    應用RFID后,溢達在倉庫管理方面也提高了效率。在入庫時,系統會根據棉花的質量自動選擇放置區域。根據國家的規定,棉花必須經過國家檢驗局檢驗過之后,才能出倉送給客戶,系統會根據紀錄將通過檢驗的棉包放行。這些數據也可以被下游廠商同時獲得,從而節省大量的費用。
    “連美國都沒有多少公司應用我們這么先進的技術。”陳玉蓮頗為自豪。
    RFID的前景也吸引了一些來自不同領域公司的目光。專業的物流服務提供商DHL計劃2004年末在其物流中心用RFID技術取代條形碼掃描,Dell計算機在裝配過程中隨時把新的信息寫入RFID標簽,從而讓顧客實時了解所訂購產品的生產流程成為可能。10月初,瑞士德迅集團(K&N)與德國西門子集團聯合宣布,在歐美之間的供應鏈管理運作上采用RFID系統,這是在歐美物流鏈條上首次采用該系統。
    一場新的供應鏈革命呼之欲出,但溢達的“曲高和寡”也讓我們體會到另外一層含義,RFID革命會馬上到來嗎?
   
    誰的RFID
    “關于RFID的峰會,每年要舉辦好幾次。”國內一位RFID專家對記者說,這些頻繁召開的峰會,更多是技術提供商們的獨角戲,可以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每次來自需求方的參會者寥寥無幾。10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就有一次“全球RFID峰會”,參會者絕大部分是RFID標簽的設備或者技術提供商。
    提供商們愿意強調市場誘人的一面。據美國調查機構AC尼爾森預測,RFID技術將在10到12年內全面取代條碼技術,2005年RFID標簽和解碼器等硬件市場預計將達到30億美元,到2012年,RFID標簽市場將達到每年100億美元。Forrester Research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也顯示,由于企業十分看好RFID技術,從而使RFID的中間件市場變得異常火爆,并將成為企業競相角逐的新興市場。
    近期惠普公布了兩家RFID合作伙伴,并計劃未來5年內在RFID技術上投資1.5億美元。IBM宣布,未來5年內將在RFID技術上投資2.5億美元,Sun公司也公布了多款RFID產品。包括戴爾、微軟等都在研究相關的技術及軟件運用,以便讓企業客戶可以適應沃爾瑪及美國國防部的新要求。臺灣的電子產業,特別是在高價電子終端產品領域,如筆記型計算機、手機、家電等,為了貼上可讓RFID技術讀取的卷標,不少廠商都已投入研發RFID相關技術,以趕上這一波熱潮。
    但是市場的反響遠比技術商冷靜。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上已經安裝了約5000個RFID系統,實際涉及的年銷售額大約只有9.64億美元,而且主要用于寵物與野生動物追蹤、公路和停車收費等領域,在商業領域和物流領域的應用還十分有限。
    國內的汽車廠商對RFID表現得十分謹慎。一位廣州本田的高管來參加北京的“全球RFID峰會”,他說自己就是“來看看”而已,他們絕對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對技術提供者們的鼓吹,廣州本田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在汽車的技術上可以嘗試、可以失敗,但物流技術我們一定要用非常成熟的。”
    RFID技術普遍遇到的阻力就是成本太高。波士頓AMR市場研究中心預計,僅僅是為了滿足沃爾瑪的要求,普通的消費品生產商就要在標簽上花費130萬到230萬美元不等。目前,RFID標簽的成本大約為20美分,RFID標簽生產商美國Alien科技公司表示,只要年生產量超過100億個,標簽成本就能降到10美分以下。該價錢對于豐田汽車、西門子冰箱不值一提,但對于單價相對較低的快速消費品,消費者恐怕是“買櫝還珠”。另外,RFID閱讀器的價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而一個企業動輒就需要安裝數十臺類似的機器。如果再加上計算機、局域網、應用軟件、系統集成等費用,廣大中小企業無疑只能望而卻步。
    “RFID帶來的是一種新的業務模式,而不僅僅是一種新技術,肯定會影響到供應鏈的業務流程。”SAP中國研究院的王天揚所說的,既是RFID的優點,也是RFID推廣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如果應用RFID,原先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網絡乃至客戶關系都將發生變化,加之國內沒有太多的成功案例,RFID推廣起來將十分棘手。
    沃爾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絕大多數沃爾瑪的供應商,利潤已經非常稀薄。位于浙江寧波的一個加工廠,專門為沃爾瑪生產帽子,一個帽子只賺一分錢,另一家為沃爾瑪提供布的公司,毛利潤只有5%,純利潤就更低。即使把RFID的成本降得很低,這些企業恐怕也無力承擔這筆額外的支出。沃爾瑪會因為中國的企業付不起RFID的投入,而將他們拒之門外嗎?答案不得而知,不過,2004年,沃爾瑪將從中國直接采購180億美元的商品,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北京物美集團是中國RFID運動的發起者,但該公司一位高層表示,由于條形碼作為一種識別手段可以單獨使用,而RFID涉及到整個供應鏈中的信息系統問題,其推動的難度會遠遠高于條形碼。溢達也承認,它們在RFID的應用上投入了巨資,但情況是上游應用下游受益,只不過因為整個供應鏈都掌握在自己一家的手中,不會出現利益受損的問題。但是,對于目前高度專業化分工的企業而言,應用RFID自然涉及利益搏弈的問題。
    據記者了解,此番物美與實華開電子商務集團簽訂合作協議,也僅僅是實華開利用日本的RFID技術,自己以技術集成商的身份推廣,但費用基本從自己口袋中掏。“物美超市實際就是一個樣板,并沒有涉及到商品供應商和物流提供商等。”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讓RFID難以迅速推廣的另一個原因是,目前的RFID技術自身還存在很多問題。FABLOG是德國一家有著25年物流設計經驗的第四方物流公司,對RFID的應用有很深的了解。據該公司人士介紹,由于RFID利用芯片傳輸信息,芯片的靈敏度很高,所以芯片與信號接收設備的距離一定要控制得當。同一個倉庫,假如有四個門,四個門的距離一定要大于在芯片信號輻射距離,否則信號可能交替傳輸,造成數據混亂。但如果選用幾厘米輻射范圍的芯片,則可以用條形碼的無線手持終端代替,并不一定非要RFID技術不可。而條碼技術在過去的十年間發展迅速,現在已經很成熟,準確率高,而且廣泛使用,并且配套措施完備。
    “我們在全球做了500多個大小項目,只有兩三個項目用到了RFID技術,是在冷藏庫和有害氣體運輸方面。即使是在我們設計的全自動化的倉庫,如大眾汽車德累斯頓工廠或德國KBA(一家生產高級印刷機的廠商),也還沒用到RFID技術。”這位專業人士介紹說。
    目前,沃爾瑪在RFID的實際推廣中正在逐步降調。記者了解到,沃爾瑪原來限定2005年一定要前100家供應商采用這個技術,最近已經降到50家。而這50家也不是必須完全采用這個技術,沒有這個技術沃爾瑪仍然會保持采購。分析人士認為,RFID的推廣,正朝著更加務實的方向發展。
    “對于商家來說,第一位目標還是要利潤,要效益。”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說。目前,戴具體負責該協會物流科技規劃方面的工作,其中涉及到RFID技術標準等相關問題。
   
    標準統一難題
    讓RFID一直裹足不前的原因,不僅僅是價格高昂。即便RFID未來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但它的技術和設備提供商們也不得不面臨標準統一的問題。
    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制約了RFID突破企業界線。各個企業采用的大多都是專有技術,所使用的頻率、編碼、存儲規則,以及數據內容等都不盡相同。閱讀器和標簽不能通用,企業與企業之間就無法順利進行數據交換與協同工作,從而把RFID技術的應用范圍局限在了某個企業的內部。“由于各自采用不同標準,RFID芯片等就不能大規模生產,成本難以下降。”日本UID標準委員會一位專家表示。今年3月份,在日本政府經產省的牽頭下,數十家日本企業聯合成立了“UIC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目的是提出自己的RFID技術標準。
    突破了企業界線的RFID又遇到了國界。與日本UID爭鋒的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自動識別中心”(Auto-ID Center)。該中心成立于1999年,成員還包括英國、瑞典和日本等國的5所大學,并有100余家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如寶潔、可口可樂、柯達、IBM(咨詢)、三井物產、Intel和英國電信等企業為其贊助研究經費。他們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和產品電子編碼(EPC)標準。試圖制訂一個統一的、類似于Internet的開放技術標準,在現有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商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日本UID標準和EPC標準成為世界RFID技術標準的兩大對壘,解決各國技術標準互不兼容成為一道新的難題。最新的消息是,日本UID標準試圖打造中日韓聯盟,而中國也在積極參與RFID標準的制定。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3年下達了與電子標簽有關的五項國家標準的制定計劃。在今年2月25日召開的“電子標簽”國家標準工作組成立會議上,工作組組長王立建表示,加快我國電子標簽國家標準的制定,是保護我國電子標簽應用的自主知識產權,促進我國物流業和微電子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但在此前,由于缺乏相應的標準規范,導致各生產廠家均依據自身的判斷,自主開發RFID,已經造成了市場上的產品千差萬別。
    對于RFID技術,政府的推動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盡管2005年沃爾瑪的計劃并不涉及中國,但中國對RFID的潛在需求依然存在。有專家表示,在沃爾瑪的計劃里牽扯到一個直接采購和間接采購的問題。沃爾瑪從美國采購的東西,很多是中國生產的,所以它面臨著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在中國先把標簽貼上去;第二是貨送到美國后,再把價簽貼上去。但它往往會選擇前者,因為美國的人工成本很貴。所以中國企業應該早做準備,否則電子標簽將成為一個技術貿易壁壘。
    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是,由于RFID可能引發對隱私權的侵犯,因此在歐美已經引起爭議,并成為推廣RFID的重大阻力之一。為此,美國已經成立了一個民間組織,極力反對RFID投入應用,美國《商業周刊》曾經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過反對者的呼吁。作為結果,雖然至今并無立法方面的限制,但不少需求方對此十分忌憚,不敢輕易使用RFID技術。記者了解到,美國IT界技術領先的IBM公司,正在積極研究與RFID匹配的加密技術,以便使侵犯隱私權問題得到解決。
    戴定一認為,目前RFID技術適合于在局部范圍內應用,包括政府部門、軍方和食品部門等。“如果我們承認前期的應用主要是封閉式系統的,那我們恐怕不用等到統一標準的成熟,很可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設計一套編碼先用起來,最后等標準很成熟后,大家再統一編碼,這是第二階段的問題。”戴定一對記者表示。
   
    誰來推動中國RFID?
    盡管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已經開始介入關于RFID標準的制定,但與美國和日本相比,其推動RFID的力度顯然不夠。更有專家表示,政府部門對此比較冷淡。中國RFID的進程只能完全靠市場需求去推動,這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
    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國RFID電子標簽企業”實華開。成立于1996年的實華開,一直從事與互聯網有關的投資和商務發展,是中國互聯網產業中規模較大的一家綜合性企業。它擁有顯赫的股東,包括麥德龍、中歐集團、軟銀和利維集團等。來自50家跨國采購團近1億美元的訂單或詢單,已委托實華開網上世貿中心采購。中國已有約1萬家出口型企業成為實華開世貿中心在線會員,約10萬余家企業成為準會員。
    在中國,實華開率先在零售行業進行試點和應用RFID技術,它和日本UID標準委員會等有很好的業務往來。據稱,實華開將向物美集團提供全球最新科技RFID技術和零售端到端供應鏈解決方案,在物美集團的一家中型或小型商店開展類似“Metro AG 未來商店”的試驗項目。“中國推行RFID應該從零售業開始,這樣可以使從終端、到上游都采用RFID技術。”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如同沃爾瑪一樣,實華開和物美的思路是要求供應商貼上RFID標簽,進而要求上游的制造商仿效。但現實情況是,中國的零售業遠遠不如美國,也沒有沃爾瑪級的零售企業,既無“一呼百應”的號召力,也無對供應商“生殺予奪”的強權。
    成立于2003年5月的百聯集團是中國的零售航空母艦,總資產280多億元、營業額接近700億元,是國內最大的商業流通企業,業務范圍涵蓋了商業流通的各個領域,旗下擁有第一百貨、華聯超市、華聯商廈、友誼股份和物資中心5家國內上市公司和香港上市公司聯華超市。但2003年沃爾瑪的總資產達到947億美元(約合7837億元人民幣),銷售收入達到2445億美元(約合20239億元人民幣)。兩者相差幾十倍,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比,即使百聯愿意出面推動RFID,其效果也很難與沃爾瑪相提并論。
    沃爾瑪不是自己花錢去使用RFID,而是要求供應商們自己在商品上貼上標簽。“沃爾瑪的做法顯示出極端的強勢地位,將風險轉嫁給別人,自己享受利潤。”零售專家、華夏證券高級分析師袁建軍指出。他認為目前國內利用零售企業的力量來推廣RFID,為時尚早。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來自于沃爾瑪、麥德龍等零售商,但中國目前還沒有零售商愿意這么做。
    中國IT企業對電子標簽的應用,也比國外IT巨頭冷淡許多,對RFID盛宴幾乎是集體缺席,在生存中掙扎的中國IT企業對“志存高遠”的RFID應用,多少顯得力不從心。聯想研究院表示,對此技術正在關注中,但尚沒有業務涉及。而記者在采訪清華同方的一位高層時,他的態度也僅僅是“先看看再說”。
    與國內企業類似的是,盡管國外IT巨頭在RFID上動作頻繁,但它們并沒有把觸角伸到中國,它們在中國的機構,甚至很少涉及到RFID業務。中國電子標簽國家標準工作組組長、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建認為:“國內應用都沒有起來,叫IT企業投入干什么?”
    RFID在中國的第一步就陷入困局,但仍有分析認為,未來中國將成為引領RFID技術應用與發展的主導力量,并成為這項技術最主要的用戶。根據預測,在2005年到2007年之間,沃爾瑪超市的供貨廠商每年將會使用50億張RFID標簽,而在沃爾瑪的非食品類供貨商中,有60%到70%來自于亞洲地區,其中又有相當的比例將來自中國。只不過,在理想成為現實的道路上,RFID急切需要找到一個能夠證明自己價值的成功故事.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