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超市放慢擴張步伐
2007-3-30 21: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由于本土零售企業面臨各方面的競爭壓力,開店速度逐漸放緩,不少超市把工作重心放到已開店的經營上,希望從服務、技術等方面贏得優勢,力求穩中取勝。
改變策略 防守反擊
各大零售企業擴張風潮還未完全平息,本土零售企業受外資零售業巨頭的沖擊,面對單店效益下滑,選址變難等多重困境,擴張步伐已開始明顯減慢。據悉,華聯超市公司2004年標準型超市凈開店總數為350家左右,預期2005年新開標準型超市門店數還將維持在350家左右,開新店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蘇果、物美擴張計劃也都尤為謹慎。蘇果只把擴張重點定在競爭相對緩和的南京,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擴張動作并不大。
相比之下,外資大型超市開店速度卻遠遠大于本土超市的擴張速度,沃爾瑪將在北京、上海、重慶等重點城市,再開12家至15家購物廣場,這是過去13年間沃爾瑪在中國開店速度的4至5倍。家樂福開店的速度更是驚人,預計今年開新店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0%。
便利店、折扣店等業態的開店速度也開始趨于平穩,好鄰居便利店在北京年開店速度一直保持在10家左右,今年一月至五月,雙匯便利店開店速度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0家左右,物美便利店對開新店也一直保持低調。
有專家分析,本土超市由于受到多方面影響,開店擴張的速度開始趨于緩和。大部分本土企業不愿意和外資零售業巨頭硬碰硬地進行較量,不少企業選擇了“保平爭勝”的發展策略。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04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連鎖行業銷售額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但店鋪數量的擴張和加盟店規模的縮小,使單個加盟店的銷售額出現下降。
AC尼爾森零售普查最新結果顯示,2004年連續出現門店數量增長極大地超過銷售額的增長,2004年現代業態單店銷售繼續下滑,比2003年降低十個百分點。
針對單店銷售額開始下降的趨勢,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表示,效益下滑主要是由店鋪過多、競爭加劇造成的,又加上企業管理基礎不牢固,使管理水平在快速擴張中下降,企業現有管理水平和運營能力與企業的發展規模不匹配。從全社會看,分銷體系和政策環境仍然與大規模跨地區發展不相匹配,企業物流、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在擴張中增加。因此,有不少零售企業,在急速擴張之后,都出現了效益之憂。一家零售企業高層透露,現在不少零售企業都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堅守已有的陣地上,希望面對外資零售業巨頭的沖擊而不被擊垮,這將是一場“防守反擊”的商戰。
門檻變高 選址更難
隨著市場的不斷規范,開店的成本也在逐年加大,據不少廠商反映目前開超市越來越難了,注冊資金過少的超市將被取消經營的資格。供應商聯盟的壯大對超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約束,貨款必須在三十天內支付。為了避免拖欠供應商貨款的事件發生,不少超市擴張都采取保守的態度,并不急于從擴張規模上入手,而是把更多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已開店的經營上。
此外,外資的進入無疑是眾多本土超市的一大威脅,在外資超市正在大興土木的同時,不少本土超市都擔心,外資超市巨頭會成為自己的鄰居。一旦把店址選在強大的競爭對手旁邊,經營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有超市管理人員抱怨,如今已經無地可選了,一個商圈只要存在一個沃爾瑪這樣的重磅炸彈,周圍中小超市都將面臨生存危機。各地超市的發展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選址難的窘境。
有專家認為,雖然本土企業開店速度開始減慢,但外資企業開店勢頭依然強勁,這說明我國的市場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拓展。
直接并購 穩中求勝
在本土超市不斷放慢擴張腳步之際,不少零售企業已把眼光投向了“并購”。有專家分析,零售業終將進入飽和狀態,開店控制將會越來越嚴,除了自建網點外,主要會通過收購和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國外零售產業有著全球化的資金體系,本土零售業更熟悉當地的消費習慣、擁有地區采購的優勢,兩者具備互補關系。因此,內資零售業的整合擴張速度變慢的同時,兼并可能將成為超市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事實上,不少超市開新店,已開始使用“并購”的方式。上海財經大學現代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晁鋼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直接收購不僅能接收現有的網點,而且還能接收原有的供貨關系、渠道等資源,這樣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開店成本能降低不少”。專家分析,開店步伐的減緩不等于內資零售業市場的退步,在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后,穩中求勝無疑將會成為目前大部分本土超市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