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藥連鎖第一品牌和平藥房控制權爭奪戰
2007-3-30 20: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文靜
就像一場拔河的兩方,爭奪全國醫藥連鎖第一品牌和平藥房的控制權,一頭是四川迪康產業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迪康),一頭是重慶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醫藥)。
先滲透和平藥房,再向其母公司重慶醫藥大肆輸血,迪康拿下整個和平藥房之心昭然。業界稱,幾年前迪康就參股和平藥房,去年下半年又達成協議,迪康向重慶醫藥增資達1.87億元,占重慶醫藥總股本的43.07%,成為第一大股東。
然而,要想真正得到和平藥房的控制權決非易事。重慶醫藥的高層和員工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透露:“和平藥房的實際控制者仍然是重慶醫藥。”因為重慶醫藥股權結構里,有大量的管理層和普通員工持股,這些股份同樣具有話語權。
而且,迪康增資遲遲不到位,更讓和平藥房花落誰家充滿了懸念。
重慶醫藥需“輸血”
作為醫藥商業企業全國“前五強”和西部老大,重慶醫藥的夢想是大舉進攻全國市場,力爭通過3-5年銷售突破100億。去年,其銷售收入達45億元。
重慶醫藥人士稱,醫院銷售這塊已占據重慶市70%的市場份額,增長空間十分有限。因此,以和平藥房為主的藥品零售的增長,成為了重慶醫藥實現夢想的關鍵。
兩年前,和平藥房就以5.6億元的銷售額在全國醫藥零售市場排名第一。目前,其門店數已達1700家。
然而,多年來,和平藥房主要還是在本土發展,被業界稱為醫藥零售“重慶幫”。因此,出巴山,攻占川黔,成為了和平藥房走出大本營的第一著棋。
2003年6月,重慶醫藥控股51%,控股貴州省醫藥集團。到去年10月,和平藥房在貴州開業29家。按照重慶醫藥的計劃�今年將發展到100家以上。
攻下貴州之后,四川就更讓重慶醫藥眼饞。四川醫藥銷售總量是重慶的3倍,卻沒有一個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的醫藥流通企業。重慶醫藥總經理唐憲華今年喊出,主攻四川!
然而,攻占四川乃至以后的全國性戰役,不管兼并還是重組,重慶醫藥遇到了一個難題:資本金比例對投資額的限制。
重慶醫藥一負責人稱,按國家相關規定,企業投資項目自投部分不能超過企業資本金的50%。目前重慶醫藥的總資產達8億元,但資本金只有5044萬元。換句話說,重慶醫藥若投資,自有資金部分不能超過2522萬元。在對貴州醫藥的投資中,重慶醫藥的投資就很“險”:投資金額達2104萬元。
不僅如此,由于銷售額與注冊資本金嚴重不對稱,必然負債率過高。重慶醫藥一負責人表示,負債率已影響到銀行授信。雖然現在和平藥房的流動資金不成問題,但要向外投資,必須依靠銀行貸款。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資本金,降低負債率?
按有關規定,資本金可以來源于自身利潤。但現在醫藥流通業利潤早已攤薄,2003年重慶醫藥銷售近35億元,利潤率不足2%。
因此,重慶醫藥想到了依靠戰略投資者來輸血。通過引資,不僅可以解決目前缺少資本、資金問題,還能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迪康增資協議
戰略投資者選誰呢?與華潤、北大方正、上海復星等全國2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接觸后,重慶醫藥選擇了迪康。
重慶醫藥總經理助理袁泉證實,該公司和迪康已簽定協議,迪康以每股4.91元的價格,增資擴股3816萬股,總增資額達1.87億元,占重慶醫藥股份公司總股本的43.07%,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入主重慶醫藥,意在和平藥房。迪康總裁曾永江宣布,兩三年內,和平藥房將再發展2000家,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
迪康不僅看好和平藥房的網絡和金字招牌,還看好和平藥房的團隊。據重慶醫藥一高層講,今年初,迪康已下了授權書,委托重慶醫藥全權管理四川的和平藥房。
迪康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迪康藥業�600466.sh 和成商集團(600804.sh)。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醫藥制造、醫藥流通、零售百貨、金融信托四大產業的戰略格局。
業內人士分析,四川迪康是憑借與重慶醫藥的前緣才被選中。
2002年,迪康和重慶醫藥投資4億元,在成都建立了西部地區最現代化的醫藥配送交易中心。
重慶醫藥副總兼和平藥房董事長龐世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幾年前,迪康參股了和平藥房,持股比例是20%。此后,在四川,迪康控股成立了醫藥流通企業和平醫藥,迪康藥業成立了子公司四川和平藥房連鎖有限公司。
第一股東不是實際控制者?
“增資后,對迪康的提法最好是稱‘大股東’。因為對重慶醫藥包括和平藥房的實際控制者仍然是重慶醫藥。”最近,重慶醫藥一高層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該負責人解釋得很謹慎:“除迪康持股外,還有國有股。”和平藥房一老員工告訴記者,重慶醫藥的員工都持有股份,他本人也有。
增資后,除迪康持股比例最多外,其余股份將分別由誰掌握?
2月24日,記者致電龐世榮,他稱正和迪康董事局主席曾雁鳴在一起。他說雙方約定對重慶醫藥引進迪康戰略投資者的所有情況,均不接受采訪。
而記者在重慶市工商局發現,增資后重慶醫藥的股權結構,并未作變更登記。
重慶醫藥股東發起人名單顯示,到2003年,重慶醫藥5044萬元的注冊資本金中,重慶化醫控股集團控股55.39%,西南藥業5.95%,其他集體法人資本36.17%,還有個人資本2.49%,均以現金出資。
由此可見,在重慶醫藥的股權結構里,一直有管理層和員工持股。記者查閱1993年重慶醫藥的招股說明書看到,《重慶醫藥職工內部股管理辦法》規定,職工內部股126萬股,占總股本的2.5%。每股面值1元,售價1元。出席公司股東大會的股東必須持股20萬股以上(含29萬股)。據后來員工稱,當時職工入股都是通過工會來操作的。下屬企業職工是否也會以法人名義入股?工商資料上難以反映。
盡管增資后重慶醫藥的股權結構無從得知,但顯而易見,除了迪康持有的43.07%外,重慶醫藥的職工也擁有相當的話語權。
重慶醫藥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最初迪康想控股重慶醫藥,但由于重慶醫藥的管理層和普通員工不同意,持股比例就降到了51%以下。
就此,業內人士分析,雖然迪康想借重慶醫藥之手吞下和平藥房,但重慶醫藥另有打算,通過管理者和員工持股,把實際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重慶醫藥和和平藥房都是如此。
增資資金難到位?
更重要的是,重慶醫藥一高層負責人告訴記者,迪康增資的1.87億元資本金付了多少不好說,“反正沒有完全到位”。
據他說,當初約定一次性付款,短則現在支付,長則半年。
就其原因,他分析和當前的國家金融政策有關,迪康可能資金周轉不過來。
該負責人說,這錢迪康應該來源于旗下的上市公司。
盡管2004年報還未公布,但迪康業績下滑已成公開的事實。季報顯示,去年1-9月,雖然迪康藥業主營業務收入近1.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左右,但受能源、原材料漲價和產品價格降低等因素影響,凈利潤只有近700萬元,同比下降42%。
成商集團同樣,去年7-9月,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有所下降,凈利潤130多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0%。
3月10日,重慶醫藥一高層告訴記者,如果迪康資金難以到位,重慶醫藥不排除另外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可能。目前,重慶醫藥已在和北京、上海多家醫藥流通企業和投資公司接觸,但還沒有出現意向性伙伴。
至于和哪些企業在接觸,該人士稱不便透露,接觸的都是“有國資背景的企業”,但不會是華潤、北大方正等曾談過的企業。
有觀察人士分析,只要迪康的增資一天不到位,和平藥房控制權到底花落誰家都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