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早在1991年便開始在羅津、先鋒等地進行經濟改革試點,但由于經濟政策變動幅度過大,國際社會認同度并不高,加上沒有配套政策,因此成效并不明顯。1998年朝鮮又提出“強盛大國”戰略目標,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明顯提升。但外界普遍認為朝鮮真正的經濟變革始于2002年7月1日開始實行的“經濟管理改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物價、工資的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設立了三個經濟特區:一是金剛山旅游項目,它得到了韓國金大中政府和現代集團的大力支持,主要吸引的也是韓國游客;二是新義州經濟特區,當初是想參考香港的模式;三是開城工業園,目的是吸引比較“親北”的韓國中小型企業來此投資。
由于朝韓峰會的召開及朝核問題前幾輪會談的舉行,上述改革措施曾一度取得某些成效:2003年時曾有上千家韓國企業希望進駐開城工業園區,剛剛與朝鮮建交的一些歐洲國家的企業也紛紛將目光轉向朝鮮。
盡管在此之后幾年因為朝核危機使朝鮮的經濟改革步伐有所放緩,朝鮮黨和政府近年在經濟建設方面仍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在農業戰線,繼推行“種子革命”和“兩茬作物”后,朝鮮發起土地平整工作,重要糧倉地帶如云田、龍川等地的數十萬頃良田因此提高了產量。自流式水渠介川-臺城湖水渠和白馬-鐵山水渠也相繼竣工。
朝鮮高度重視科技在經濟建設中的突出作用,科研院所在生物工程、電子通信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對煤炭、鋼鐵、機械等領域進行技術改造與革新,使產量達到近年來的新高。
在基礎建設領域,朝鮮高速優質地完成了以泰川4號青年水電站為代表的一批發電站項目,有效地緩解了電力緊缺情況,為國民經濟的全面鞏固打下基礎。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前些時候在視察時說,泰川4號青年水電站是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時期建設的,它的竣工顯示了朝鮮“自立民族經濟的巨大潛力”。他還指出,要把2007年變成“建設經濟強國的轉折之年”。
針對經濟建設特點和本國實際情況,朝鮮今年對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提出了不同的目標:在一如既往地抓好農業生產這個“天下大本”的同時,大力推動消費品生產,振興電力、煤炭、冶金和鐵路運輸這四大國民經濟先行部門,解決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現在,朝鮮上至國家機關,下至各工礦企業、學校團體,都表現出積極蓬勃的發展信心。平安北道的新義州化妝品廠面貌煥然一新,產品深受用戶好評。新義州的搪瓷器皿廠、基礎食品廠也都實現了生產正常化。龜城市南山里嘎馬谷的綜合畜產分場生產的大量奶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作為技術革新代表的平壤236電纜廠,不斷改進現代化設備的生產流程,產量和質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上一篇:紐約重罰污染海域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