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太原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該關聯網監管企業進出口貨物總值1.8億美元,同比增長9.25倍。 以前,沒有實行電子聯網監管,企業每承接一份加工貿易合同,都須經外貿部門審批、海關備案,開設銀行臺帳、申領登記手冊等手續,費力費時。如合同發生變更,還要重復辦理上述流程。特別是對于那些加工貿易業務量較大、進出口較為頻繁的企業來說,往往要面臨手冊管理等問題。太鋼(集團)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報關員小張在接受采訪時說,“使用傳統式紙制手冊,在同時辦理同一本手冊對應的進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的通關手續時,由于報關撞車,我們常常要“搶”手冊,碰上進、出的口岸不同的情況時,手冊還得“趕場”。從辦理審批貨物到貨物通關常常需要6至7天的時間,既費錢又耗時。
企業的煩心事就是太原海關排憂解難的重點。2005年7月,太原海關率先對世界五百強之一的富士康集團投資的鴻富晉精密工業(太原)有限公司實行了加工貿易聯網監管。聯網監管滿足了該公司生產周期短、“零庫存”和“網上定單”對提高通關效率的迫切需求。用該公司負責人的話說:通過中國電子口岸公共平臺與海關計算機管理系統聯網,報關員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辦理加工貿易合同備案、變更、報核和貨物進出口通關手續,做到一次備案、長期使用、網上變更、即辦即報,實現了備案和通關全程的無紙化、網絡化,再也不用在外經貿主管部門、各現場海關之間來回跑了,通關時間由1天縮短至1個小時左右,每年報關費用可節省數十萬元。
據太原海關綜合業務處程科長介紹,加工貿易聯網監管模式,是一種雙贏的管理模式。截至今年3月底,該關通過加工貿易聯網監管的進出口貨物總值近5億美元,這些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太原關區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20.89% ,聯網覆蓋率達21%。為了讓更多的企業盡快了解并使用這種新型管理模式,太原海關成立了聯網監管領導小組,對企業提出的疑難問題實行“首問負責制”,及時提供咨詢解答。該關還建立了加工貿易企業聯絡員制度,對開展加工貿易業務的企業明確具體的聯絡人、聯絡方式,加強具體指導和扶持,促進加工貿易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