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L在我國到底能否走出概念的“無間道”呢?
這就好象進化論一樣,生物總要朝著更適應自然的角度來進化,以求得更好的生存發展。同樣,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它必然會本著“適者生存“的原則,向更合理、更有序的方向進化發展,4PL的誕生和興起,就是我國物流業發展更高層次的標志。
回顧我國的企業發展,90年代是我們所謂的MAKING(生產)年代,企業都把精力集中在開發生產線、擴大產品組合上,相信生產主導一切;到了2000年,我們進入了MARKETING(市場)年代,企業開始把目光鎖定在銷售環節,如何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加市場滲透是企業關心的話題;到了2007年的今天,企業的眼球已經被吸引在SCM(供應鏈管理)上了,除了傳統的運輸倉儲,如何能提供企業間的聯盟和信任,實現供應鏈間競爭,幾乎是所有企業夢寐以求的藍圖和夢想。
國內曾經有過1加1 小于 2 的說法,這是我國物流領域目前的真實寫照。在某個行業或某幾個企業來看,物流運作也許是高效率的,但將目光提升到整個社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物流企業各自為政,信息不能有效流通,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因此,我們目前需要的是將資源從社會全局的角度上進行整合,將信息從供應鏈層次上進行共享。這也就是4PL所充當的角色。
這對于一向擅長抓住機遇,順應潮流的山東海豐國際航運集團有限公司而言,自然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2006年10月,海豐集團旗下的物流公司與新時代公司的合并計劃正式開始,而在接下來的100個工作日內,整個合并的所有細節就已經全部完成,足見海豐的“迫不及待”。
據悉,海豐集團將其原物流體系中新海豐物流有限公司以及一系列與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有關的優質資產與新時代國際運輸服務有限公司合并成立海豐物流有限公司。合并完成后的新公司整合航運空運資源,貨源客源同步擴大,“海豐物流”這一國內創新的供應鏈管理服務與綜合物流企業隨之誕生。
海豐物流毫不猶豫地將4PL作為了自己的身份標識,在4PL尚處于概念“無間道”的背景下,海豐此舉被業界認為是“瘋狂”的舉動。
海豐能否走出4PL的“無間煉獄”呢?業界懷著極其“復雜”的心情,注視著海豐的一舉一動。
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再一次讓業界刮目相看。
自10月份進入合并程序至今,在國內主要城市擁有16個分撥中心、服務國內248個城市的海豐物流,數月間業務和利潤增長迅速,比過去數月貨運訂單增長三倍以上。預計2007年空運貨運量將突破110,000 噸,較2006年的60,000噸上升80%;同期,海運貨量將由180,000個標準集裝箱增至逾210,000 箱。
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業績是如何取得的呢?其實,稍微了解海豐成長軌跡的人都會明白,海豐此次打4PL牌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趕時髦”,而是厚積薄發。
早在2004年12月,海豐集團就進行了大規模的企業戰略重組,當時,該公司被分為集運、物流、船東、散貨、沿海內貿運輸和航運配套服務六大業務體系,并開始向國際化、綜合性物流公司邁進。
2005年,海豐集團總裁楊紹鵬又不惜血本,毅然拿出了8400萬元進行他認為是“奢侈品”的IT系統建設。
然而正是這樣的遠見,讓海豐將供應鏈的各個鏈條有效地連接起來,形成信息的平滑過渡和流程間的無縫連接,同時提供了基于互聯網的查詢、客戶服務和電子商務平臺,為采購商、生產商、運輸公司、報關公司、倉儲、陸運等相關的公司和客戶提供統一的接入平臺。
也正是這些“厚積”決定了海豐的4PL夢想的“薄發”。
在進軍4PL之前,海豐已經鋪好了路。海豐成功建立國內供應鏈管理,擁有了穩定客戶群,持續優化和增強網絡平臺的實時實施功能,開拓和加強海外代理網絡創造了條件,并為其開拓全球供應鏈管理服務,提供跨及世界各地的海陸空運輸綜合方案助跑。
至此,海豐夢寐以求的4PL水到渠成。
關鍵詞: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4PL)的概念,最早由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的管理咨詢、信息技術和外包服務公司安德森咨詢公司提出,其定義是“一個供應鏈集成商,調集和管理組織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補性的服務提供商的資源、能力和技術,以提供一個綜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第四方物流”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它能更加有效地適應需方多樣化和復雜化的需求,集成所有資源為客戶完美地解決方案,同時進行供應鏈再建、功能轉化、業務流程再造等。二是通過影響整個供應鏈來獲得價值。這主要包括有利潤增長、運營成本降低、工作成本降低和提高資產利用率,相比“第三方物流”僅能提供低成本的專業服務,“第四方物流”能控制和管理整個物流過程,對整個過程提出策劃方案,再把這個過程集合起來,提供快速、高質、低成本的物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