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實現通關一體化的戰略目標是:將區域內的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四個直屬海關視為“大通關協作區域”,在跨關區快速通關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虛擬的區域數據平臺,實施“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一體化作業新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加快進出口貨物在長三角區域內的流動。
在長三角,僅國務院批準的一類口岸就有35個,該地區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400多家在長三角投資建廠或有經貿往來。有一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將其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落戶長三角。隨著長三角逐漸成長為新的世界制造業高地,這一地區的國際物流強度也越來越大。2006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貿易總值超過6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4.5%,占全國對外貿易比重達到35.5%。
為了助推長三角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加快區域合作的步伐,海關總署從2005年11月起,實施長三角區域通關改革試點。從2006年9月1日起,泛長三角“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區域通關改革,在上海、杭州、寧波、合肥、武漢等四省一市的海關全面推廣。這一改革受到了四省一市相關企業的熱烈歡迎。僅一個月后,長三角地區通關改革試點企業數量就由改革初期的24家增加到146家。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一體化作業新模式,究竟好在哪里?按照傳統做法,區域內進出口貿易分別由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四個直屬海關實施監管,企業要在所在地和貨物進出口岸兩次報關,從申報到在口岸辦結所有海關手續,至少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時間,這就大大阻滯了“長三角制造”的物流速度。而實施了長三角區域通關改革后,轉關通關手續較之從前大為簡便。轉關申報及審核的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企業申報轉關后,海關計算機系統就自動審核轉關申請,并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動辦理放行操作,減少了對原先人工作業的依賴程度,確保了貨物“應轉盡轉”,顯著提高轉關效率。對于一些守法水平較高的企業,海關還采取了“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監管模式,通關速度明顯提高。按照這一模式,跨關區通關企業在向當地海關報關后,可直接由口岸海關實施驗放,貨物在兩地間的運輸也無需由海關監管車輛承運,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放行”。
對于“通關一體化”帶來的便捷,中國嘉興外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偉光用了四個“不用”進行概括:“不用那么勤快地跑口岸海關了,不用在口岸海關報關大廳排隊等候了,不用非要等到海關監管車輛就能運貨了,不用再進屬地海關的監管場地了。”
有專家算了一筆賬:實現新模式后,浙江的外貿企業每出口一個集裝箱標準箱,在物流儲運、轉關等環節就可節省成本300元人民幣左右。如果按杭州市每年有50萬個集裝箱標準箱計算,僅此一項就可為杭州企業節省成本1.5億元。由此可見,長三角通關一體化,對長三角城市群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實在是福莫大焉。
上一篇:通關改革助推吉林外貿發展
下一篇:天津海關支持棉花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