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號角的吹響,大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為推動大連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大連應按照現代物流理念,利用區位優勢和港口條件,人力發展港口物流。 一、大連發展港口物流所面臨的機遇 1.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帶動了國際貿易和航運業的蓬勃發展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發展所呈現的一個主要特征,它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全球經濟一體化最主要的標志是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20世紀50年代初的國際貿易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僅10%左右,到80年代末上升到近30%,2000年上升到40%左右, 2010年將上升到50%。由于國際貨物貿易量的90%以上是通過航運業來完成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對航運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而航運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從航運總體容量來看,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必將引起國際貿易派生的國際航運容量日益提高,這為發展港口物流的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 2.世界集裝箱航運市場容量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大型跨國公司紛紛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目前全世界4.5萬家跨國公司的投資、生產、經營和其他活動已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們擁有世界生產總值40%以上、貿易總值50%以上和海外投資額90%以上的份額,并主宰著航運業的發展。這一方面導致從發展中國家向工業化國家長距離運輸各種初級商品的需求量的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跨國公司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輸入大量半成品原料,進行制造和裝配然后再出口,從而引起批量小、價值高、運貨期短、可靠性要求高、適合干集裝箱運輸的貨物需求的增加。據統計,集裝箱貨物運量在整個海運貿易中的比重,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12%~14%,上升到目前的23%左右,從價值上講,則高達 80%。同時,集裝箱貨物貿易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4.7%~5.5%之間。 3.國家經濟區域發展重心的北移和建設大連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南方沿海部分省市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進入21世紀以后,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為目標,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心必然應當北移,作為一個整體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有專家認為,未來20年中國改革與經濟發展的重心將迅速北移,東北作為一個整體經濟區,其地位和作用將大大加強,并非常有可能成為未來20年中國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另外,中央提出了關于建設大連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決定,這是繼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之后的第二個國際航運中心。區域性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的建設將是重要內容,政策和資金卜的支持將為其奠定良好的基礎。 4.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對大連港發展的需求 遼寧提出要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加工基地,大力發展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構筑開放型的經濟體系。黑龍江提出要發揮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重點建設裝備制造業、石化工業、能源工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森林工業等六大基地。吉林則提出加快建設汽車產業、石油化工產業、農產品加工、現代中藥和生物藥、光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等五大基地。這些大型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產業振興,從多方面對大連港的發展提出迫切需求。 5.大連經濟的發展和港口吞吐量的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大連市國民經濟迅速、健康、快速發展。近十年來,全市GDP增長速度平均增長13.3%,地方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3.6%,2004年大連市GDP突破1900億元。大連對外經濟也不斷發展,2004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2億美元,地方出口超過100億美元。2004年大連港口生產實現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吞吐量1.45億噸,比上年增長 15.2%,增幅創造歷史新高。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21.1萬TEU,增長32.4%,增幅位居全國第二。港口基礎設施投資2004年完成58.8億元,新增吞吐能力3553萬噸,新增岸線泊位長度1608米。水運生產也在持續高位攀升,2004年在大連注冊的航運企業完成水路貨運量895萬噸,增長 48%;貨運周轉量140億噸公里,增長25%,完成客運量34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4億人公里。 二、大連發展港口物流的戰略 1.戰略目標 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設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運中心是指具有航線稠密的集裝箱樞紐港、深水航道、集疏運網絡等硬件設施和為航運業服務的金融、貿易、信息等軟件功能的港口城市。建設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基本內涵是:面向國內、國際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大連港口和城市的比較優勢,謀求生產要素跨區域、跨國界的配置與循環,通過參與國內外市場的分工、交換與競爭,促進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成為大連乃至東北區域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橋梁和紐帶。為此,大連要依托大連港建成面向國內、國際的兩個市場,覆蓋東北亞,輻射渤海灣,連接華北、華中、華東,兼顧區域物流服務的綜合型物流中心,成為中國北方和東北亞重要的物流基地。 2.戰略選擇 。1)一體化戰略 一是橫向一體化。大連港要搞好與周邊港口的合理分工,培育大連港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在正確判斷和處理與周邊地區港口(包括天津、青島港及韓國、日本的港口)市場分工的基礎上,圍繞東北經濟及大連港的特點,發展具有大連特色和競爭優勢的港口功能。同時發揮大連對周邊特別是對省內港口的帶動作用,搞好分工與合作,實現港口資源的優化配置,共同促進東北經濟快速發展。在遼寧港口集疏運網絡體系中,大連港東由黃海大道及鐵路東邊道連通丹東港及吉林東部口岸干港,北連營口港、沈陽、哈爾濱干港,西連錦州、葫蘆島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網絡框架初現端倪。從貨種疏運看,各港各有其優勢,但在遠洋航線運輸及外貿集裝箱運輸中,大連港的網絡核心功能發揮的比較明顯,因而遼寧沿海港口完全有條件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合作共贏的橫向港口一體化。 二是縱向一體化。大連港應該努力提高港口服務質量和效率,為貨主提供更好更多的增值服務,同時采取各種措施拓展腹地的范圍,開發更多的貨源。大連港要轉變經營方式,提高港口競爭能力,必須從單一的運輸、倉儲等分段服務,向原材料、產成品到消費者全過程的物流服務轉變,為用戶提供報關、流通加工、包裝、配送等增值服務,運用“一票到底”的多式聯運模式,以最簡便方式、最佳運距、最短時間完成運送程序,使物流的效率與效益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同時,服務價格也必須向更加彈性化、多樣化、組合的公開價格策略轉變。要達到這些目的,只有通過調整港口內部經營結構,建立完善的港口物流管理系統,提高物流服務功能和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才能真正提高港口的競爭力。同時要不斷提高通關效率、港口效率、政府效率,完善海關、邊防、檢驗檢疫,仲裁、金融、保險、貿易、保稅、海事等口岸環境,通過提供一體化和高水平的服務,吸引更多的直接腹地和中轉腹地的運輸需求,實現大連港口物流服務縱向一體化。 。2)集中化戰略 港口有大小,實力有強弱,而且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港口的經營目標和市場定位是不同的,即使同是從事物流服務,服務的范圍和重點也是不同的。東北經濟和大連港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大連港應突出發揮區位和深水岸線優勢,重點發展深水化泊位、大型化船舶、遠洋化航線、專業化貨種,在適度發展集裝箱的同時,應下力氣發展油品、礦石、糧食和汽車等大宗貨種,把大連建設成東北亞地區的油品、礦石、糧食和汽車轉運中心,建成東北亞地區最大的客滾運輸中心。大連港現有的港區如大港區、寺兒溝、香爐礁、黑嘴子港區泊位等級低,陸域狹窄,集疏運不暢,與市區交叉,難以承擔越來越多的貨物運輸需求。需要按照大連城市規劃中“北進西拓”的要求,將雜貨、集裝箱、油品等業務向北轉移至大窯灣、大連灣乃至長興島港區,發展專業化的集裝箱港區。老港區可以依托市區優勢,重點開展國際客運旅游服務。 (3)差異化服務戰略 打造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關鍵是建設面向東北亞的國際主要樞紐港和中轉港。大連港要與青島、天津等進行國內競爭,還要與韓國釜山、日本東京、橫濱、神戶等港口展開國際競爭,但大連港與這些港口相比雖然有巨大的潛力,但還不具備與它們進行直接競爭的實力。要想迅速崛起,大連港應該努力提高港口服務質量和效率,為貨主提供更好更多的增值服務,港口要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特色物流,針對不同客戶的個性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以吸引更多的貨流量。 。4)人才制勝戰略 港口物流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是制約我國港口物流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物流意識的不足是港口物流發展的瓶頸,所以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是發展策略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正向技術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通曉物流管理的技術人才是港口物流業發展的關鍵。物流經營管理人才除具備良好的貨物和貨運知識外,更要掌握電子物流經營管理技術。因此,要從長遠考慮,注重對物流人才的培養,在培養具有開拓精神的高級管理人才的同時,造就一般業務人員物流技術骨干隊伍。可以與高校合作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的物流專業人才,而且要留住人才,同時千方百計從國內外其他地區吸引專業人才。 3.戰略實施 。1)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區域物流體系 要發展大連港口物流,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是根本出路。在任何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動都是產業載體對勞動力、資本、技術和制度等因素及其變化,依據 “成本一收益”經濟原則決定的配置行為所演繹出產業分化和重組的過程。在經濟日益趨向一體化的今天,產業結構的變動將更多地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不僅能源、原材料的大部分供應增量以及資金等生產要素來自國際市場,產品增量也要投向國際市場。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許多實踐證明,利用港口優勢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結構調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反過來也會增加港口物流的需求量,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 (2)發展臨港工業 從一些比較成熟的國際航運中心的成長看,優良的港口條件不是生成國際航運中心的惟一決定因素。臨港產業的興起,對國際航運中心的迅速發展同樣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臨港產業的優勢在于減少原材料或產成品運輸中轉次數,最大限度地降低運銷成本。大連應按照“產業強市,工業先行”的思路,依托港口大力發展臨港工業、保稅區、加工業區、現代物流中心等,作為未來產業規模擴大和結構提升的重要支撐力量之一。充分發揮大連的加工優勢和口岸優勢,將腹地的農業、林業、礦藏等資源引入大連發展臨港加工業,使這些資源獲得增值。也可以利用口岸優勢吸引國內外的投資者來大連投資建廠,促進大連加工制造業的結構優化和技術提升。 。3)港口資源整合 政府應力口大力度對港口物流產業進行整合,積極引導傳統運輸企業向物流企業轉型,對現有的港口物流企業加大重組力度:加大港口物流規模,并引入先進物流管理理念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積極加強與公路、鐵路、航空領域的橫向合作,以及與海關、商檢、銀行、保險的縱向合作,保證物流鏈的通暢、高效的運行,對物流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物流基礎設施的利用率。 。4)建設先進的信息網絡 信息化、網絡化是現代港口發展的重要特征。要對現有的口岸信息系統、海關及檢驗檢疫信息系統、保稅區信息系統等各種口岸信息資源進行統一整合,建立面向貨主、與經貿、口岸、航運等聯網的開放式物流信息系統,使之成為港口物流的強大支撐,實現物流全過程的可視化、自動化、無紙化和智能化,使得現代物流企業將包裝、運輸、裝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處理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系統來管理,有效提高港口運作效率。 。5)爭取政府更多的優惠政策 要發展大連港口物流產業,應對國內外物流企業競爭,必須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取得一定的政策優惠,為港口物流中心的發展爭取一個有利空間。這些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工商與城管政策、獎勵帶頭開發企業的政策、產業調控和引導政策等,為大連港口物流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 (6)完善集疏運體系 目前港口運輸與鐵路運力之間矛盾突出,公路運輸成本偏高,成為制約港口發展的瓶頸。因此,需要政府幫助協調鐵路部門,在疏港鐵路、大窯灣集裝箱樞紐站、東北集裝箱雙層重載班列、東部邊境鐵路建設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加快推進港鐵聯運,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和構筑新的港口集疏運體系。 (7)多渠道吸引資金參與港口物流產業 港口物流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參與才能成功,因此要積極吸引班輪公司、跨國碼頭經營集團和專業物流公司參與碼頭和堆場等各種設施的投資建設與經營管理,以實現多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