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展望及分析
2007-3-15 21:2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5年,我國物流業有了突破性進展,這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物流業健康快速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可以肯定,“十一五”期間,現代物流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將是”十一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21世紀前10--20年,中國物流品求的高增長期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我國物流需求也出現持續高速增長的局面,社會物流總額規模持續擴大,比“九五”時期增長近1.4倍,年均增長23%。扣除價格因素,需要運輸、裝卸等物流服務的實物量年均增長15%左右。這一速度明顯快于“十五”時期GDP增長9.5%的水平。一方面說明我國物流發展正處在高增長期;另一方面也表明社會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大。根據測算,1991年單位GDP對物流需求的系數為1∶1.4,到2005年已經上升到1∶2.64,這說明目前我國每單位GDP產出需要2.64個單位的物流總額來支持,比1991年提高了一倍多。從發展的趨勢看,社會經濟發展對物流的需求不斷加速。“八五”時期單位GDP對物流需求的系數平均為1∶1.54,“九五”時期上升至平均1∶1.58,“十五”時期更是提高到1∶2.18,明顯高于“八五”和“九五”時期的水平。
可以大膽推測,物流需求高速增長期將繼續持續10--15年的時間。特別是“十一五”時期,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而現代物流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向生產、建設、貿易等領域延伸,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隨著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隨著進出口貿易的進一步擴大,物流需求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大。用統計模型預計,如果“十一五”時期GDP年均增長8.5%,物流總額年均增長16.7%左右,到2010年社會物流總額將達到90萬億元,比2005年翻一番。
2005年中國物流業現狀
1、2005年,我國物流運行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物流供求偏緊的狀況有所緩解。這反映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5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為41.3萬億元,同比增長27.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個百分點;進口貨物物流總額為5.4萬億元,同比增長16.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9.5個百分點。
2、社會物流總費用增幅回落,但經濟運行的質量卻有了提高。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33860億元,同比增長12.9%(按第一次經濟普查調整口徑計算,下同)。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9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也呈進一步下降之勢。2005年這一比例為18.6%,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物流與GOP的比例下降0.2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增加了365億元經濟效益。
“十五”期間,雖然我國物流費用仍處在較高水平,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例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十五”期間由于與GDP比例下降而節約的社會物流費用合計為1090億元,相當于2005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的水平。
“十一五”時期,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不僅物流需求將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更為主要的是,發展現代物流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與效益方面的作用也會更加顯現,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例將進一步下降。假如用統計模型預計,“十一五”時期,社會物流總費用年均增長約10%左右;到201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預計為54000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OP比例將降至16.8%左右,比2005年下降近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通過發展現代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了4350億元經濟效益。
3、國內物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繼續較快增長,這充分體現了宏觀調控有保有壓的基本原則。2005年,投資額為9293億元,同比增長22.8%;增幅雖比上年回落4.2個百分點,但仍保持較高的增長。從投資構成看,交通運輸業投資達到7750億元,同比增長22.6%,增幅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占物流用固定資產總投資的83.4%,這對于繼續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的局面將起到了積極作用。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356億元,同比增長4.4%;貿易業物流用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104億元,同比增長31.6%;配送、流通加工、包裝業等物流用固定資產投資額為46億元,同比增長32.9%;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38億元,同比增長2.8%。可見,物流業基礎條件持續改善,物流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
“十五”以來,我國物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速,物流基礎條件持續改善,物流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十五”期間,物流用固定資產年均增速達19.7%。增長速度比“九五”時期加快了4.2個百分點。物流業基礎條件得到充分改善。據初步核算,“十五”期間,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年均增長2.1%,比“九五”時期的平均增速提高了0.2個百分點;全國公路里程年均增長6.7%,比“九五”時期的平均增速提高了2.8個百分點。2005年全國公路里程達192萬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長了36.9%。“十五”期間相繼建成投產集裝箱、原油、礦石、煤炭等專業化碼頭泊位92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88個,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億噸,分別是“九五”期間的1.3倍、1.7倍和2.1倍。車船運力加快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截至2005年年底,全國營運汽車發展到760萬輛,比“九五”末增長41.8%。目前,專用和重型貨車數量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運輸船舶達22.1萬艘,船舶凈載重量和集裝箱箱位分別比“九五”末增長84.6%和127.8%,超大型油輪、大型散貨船和大型集裝箱船擁有量顯著增加。
投資增長率按可比口徑計算
物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
1、物流規模擴大,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2005年我國物流實物量增長17%,仍保持快速增長的局面。“十五”期間,按實物量統計,我國社會物流規模增幅高達15%,比“九五”時期增加了7個百分點。這是“十五”時期我國GDP年均增長9.5%,增幅比“九五”期間高0.9個百分點的一個基本保障。尤其是對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貿易三大需求增長的推動更為明顯。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比“九五”期間加快12.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比“九五”期間加快11.6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比“九五”期間加快14.4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貿易三大需求的快速增長,又導致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基本滿足了物流需求的增長。
2、現代物流發展,推進了我國流通效率的顯著提高。現代物流快速發展成為推動我國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2005年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長率由2004年的24.7%回落至17.9%,回落6.8個百分點。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對全國50家重點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統計,2005年生產資料流通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由2004年的2.6次提高到2.8次,提高了0.2次,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加快了7.7%;商品庫存周轉次數由2004年的12.4次提高到13.4次,提高了1.0次,商品庫存周轉速度加快了8%,增速比2004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
3、現代物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直接推動GOP的擴大與增長。物流業的發展,不僅保證了經濟發展的物流需要,也直接創造了巨大的產出。2005年,國內物流業實現增加值12140億元,同比增長12.7%(按現價計算)。占當年GDP的6.7%,占服務業全部增加值的16.5%,分別比上年提高了1.4和3.5個百分點,物流業對經濟發展作用進一步增強。
4、通過提高物流組織協調的水平,明顯緩解了運輸緊張的局面。2005年,多數地區交通運輸的瓶頸制約有所緩解。近兩年來一直比較緊張的鐵路和水運在2005年出現了明顯的寬松情況。這一方面得益于物流業投資的增長,交通運輸設施狀況的明顯改善。另一方面也說明現代物流的理念和科學方法已經充分運用到宏觀調控的實踐中,并發揮了積極的調控效用:一是針對經濟過熱,運輸緊張的局面,采取適當措施,控制一些產業部門的過熱增長,保證了運輸與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二是在現有運輸條件下,按照現代物流優化管理的方法,組織調配運輸資源,加強各地之間運輸資源的組織協調,避免了過去為突擊搶運糧食、煤炭等重點物資大量長距離抽調敞車、棚車,造成運輸能力浪費,影響正常的運輸秩序的現象,使現有的運輸能力得到充分發揮,能力利用率明顯提高:三是按照多式聯運的科學方法,加大了向公路運輸分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鐵路運輸緊張的矛盾。
當前中國物流業的瓶頸
第一,物流供給明顯不足的硬約束現象仍沒有得到根本緩解。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1991年至2005年間,我國實際完成的貨運量年均只增長10%左右,與同期需求增幅之間至少存在5個百分點的差距。
第二,社會物流成本與GDP比例仍然偏高,反映我國經濟運作粗放的基本現實。目前,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例仍高達18.6%,比發達國家9.5%--10%的比例,高出近一倍。原因是我國經濟尚處于工業化中期的重化工業階段,GDP增長主要依靠一、二產業,第三產業GDP只占到40%,與發達國家三產比例高達70--80%的份額相比,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顯著落后。根據1991年至2005年的統計,15年中,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下降了5.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0.36個百分點,但“十五”期間,年均下降速度為0.16個百分點。按年均下降0.3個百分點計算,到達10%左右的水平,需要20--30年的時間。如果要實現超越式發展,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加快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服務業的比例。
第三,現代物流業務附加值低。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實物規模較大,但社會物流總費用卻較低。以美國為例,2002年美國貨運總量為158.2億噸,僅比同期我國規模多6.7%。但是同期美國物流總費用達到9100億美元,相當于75321億元人民幣,是同期我國物流總費用的3.3倍。2004年美國物流總費用為10150億美元,相當于84000億人民幣,是同期我國物流總費用的2.8倍。同時,結合美國交通統計局(BTS)數據計算,1993年、1997年和2002年美國單位貨運量物流費用分別為409元/噸、473元/噸和476元/噸。近幾年基本保持穩定,而我國單位貨運量物流費用雖然1991年以來一直呈現增長態勢,但總體水平仍然很低,僅為美國同期的26%左右。這表明我國現代物流業務附加值低,物流業務增值服務太少,導致物流活動還處于低水平、粗放的階段,很難適應目前多品種、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方式的變化。
中國物流業發展需要動力和環境
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有史以來第一次專門對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出了規劃和目標“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實現企業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系列化運作。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加強物流新技術開發利用,推進物流信息化。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建設大型物流樞紐,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這標志著“十一五”時期,我國物流業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既需要有新的動力來推動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也需要創造條件為現代物流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1、要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指導物流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動力,推動我國現代物流健康、快速、全面發展。現代物流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因而要通過延伸物流服務領域,推動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2、要統籌規劃,建立統一協調的綜合管理體制與機制,推動我國現代物流協調發展。去年,我國成立了“全國現代物流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全國物流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內許多省區也建立了類似的機構或機制,有力推動了物流發展。但是現有體制造成的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現象依然存在,現代物流發展需要的綜合協調管理體制與機制尚未形成。“十一五”期間,需要更完善的綜合管理體制與機制,也需要政府部門加強規劃協調與指導。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制定我國物流發展的“十一五”規劃,這必將有利推動我國現代物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要加大物流投入,營造良好的資金環境,從根本上緩解物流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的矛盾。“十五”期間,物流用固定資產投資雖然有所加快,但一直低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水平。2004年出現的煤電油運緊張局面,一方面是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多年來欠帳的疊加。從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看,物流發展要適度超前,物流投資應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水平相當或適度提高。所以,物流業應貫徹國家相關政策,疏通多元化投資渠道,吸收國內外資本進入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特別要加強鐵路、港口、多式聯運和重要物流節點建設。國家對于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等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也要給予支持。
4、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充分發揮物流業集成創新的優勢,加快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用物流信息化推動物流現代化。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我國物流發展與國外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是信息化水平低。國家要通過重點投資和前期投資引導的方式,加大對現代物流發展的科技創新和信息技術支持,扶持發展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物流科技信息技術成果,加快物流信息化的進程。
5、要以改革與開放為動力,努力營造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環境。“十五”期間,我國加大了物流領域的開放力度,外資進入國內物流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跨國物流公司在中國快速擴張,國有、民營與外資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受體制和機制約束,內部分割、壟斷、封鎖的現象依然突出,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市場與機制尚未建立。2004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出臺以后,各方面反映很好。當前的問題是如何抓緊落實,特別是工商登記管理、財政稅收、交通規費、配送車輛進城、快速通關等一些企業要求強烈的政策。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抓緊研究實施細則,把好政策落在實處。
6、要以貫徹九部門文件為重點,努力營造有利于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以及《全國物流標準化2005--2010年發展規劃》的出臺,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受到物流企業普遍歡迎。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推動政策的落實;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積極貫徹落實,并注意落實當中出現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