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悖論
2007-3-15 21: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物流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效率低、浪費大的問題尤為突出。據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社會物流成本占GDP的18.6%,而發達國家多為9%左右,兩者差距1倍多。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除了我國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與國際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以外,我國中小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低,信息化裝備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我國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低可歸結到三點原因:一是投入資金不足;二是專業人員缺乏;三是信息化認識水平不足。
在我國,中小物流企業生存壓力大,間接影響其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不少物流企業是因為外部壓力走上信息道路的。中小物流企業市場專業化分工十分顯著,因而,與其他企業的業務協同需求更為突出。為了業務的順利開展,它可能會相應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然而,中小物流企業的經營業務和商業流程經常變化,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和流程,中小型物流企業往往需要一個小而全的信息化方案。對于信息化供應商來說,軟件開發的最大投入來自客戶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階段,開發全面信息化方案成本較高。在資金方面受到限制的軟件開發商難以承受這樣的開發成本。對于中小物流企業,滿足企業全面需求的軟件價格高,能承受價格的軟件,功能靈活性等方面又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從而形成了中小物流企業所獨有的價格與需求的悖論。
軟件作為一門新興的高科技行業,行業發展速度快,新概念、新產品層出不窮,CRM、SCM、BI、PLM、APS……這些系統都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為己任,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用戶的使用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中小物流企業來說,在選型階段,對新概念新產品認識不明確,不知該如何選擇。在信息化項目落實過程中,企業流程上、文化上、管理上,軟件本身技術上等矛盾和問題都顯現出來,此時最需要一個對企業自身認識深刻,對信息化建設過程和實施效果有所了解的“關鍵人員”為信息系統的實施保駕護航,但在現實中這樣的關鍵人物少之又少。如此多的問題直接導致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計劃紛紛落馬局面的出現。即使項目成功上線,信息化應用效益不也能保證,再加上中小企業人員流動率高,信息化建設人才瓶頸等問題,導致企業投資興趣不高。
中小物流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水平還需要提高,對因信息化建設而造成管理方式上的變革還不適應。中小物流企業在起步之初,非標準的流程是很多的,信息系統意味著標準化。許多企業都認為信息化將他們框死了,覺得效率減低了。非標準化意味著靈活機動,但是,企業也被限制在低水平運作的層面上,沒法作更大的事情。要脫離這種狀況,企業必將走向標準信息化之路。在踏上信息化之路前,中小物流企業對信息化的成果和過程要有個合理的預期。
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實踐,物流企業從務虛到務實,悟出了信息化的核心是“應用+服務”的道理。物流軟件開發企業則是百舸爭流,浮躁企業多,成熟產品少。通過近幾年的磨合,許多優秀的軟件和咨詢公司逐漸從軟件產品技術開發層面轉向適應用戶的物流需求。業界競爭也呈現以下特點:第一,提高自己的物流專業咨詢服務能力是每個軟件開發企業的當務之急。第二,整個IT行業都將競爭的戰場設定在中小企業,物流軟件企業們也紛紛把目光轉向了中小物流企業市場。第三,掌控銷售渠道。ERP等領域的競爭表明,誰掌握了銷售終端,誰就占領了銷售的制高點。
對于大型的物流軟件企業來說,要開發一個適合各類企業的軟件并非易事。所以,與其說是物流企業選擇物流軟件,不如說是選擇長期的IT合作伙伴。系統供應商之間也已不再是單純的軟件產品競爭,而是品牌質量和服務整體實力的比拼。站在客戶角度,說客戶的話,解決客戶的問題,將是越來越多的軟件企業的共識。
在經歷近幾年國內管理軟件高端市場的殘酷廝殺之后,國內外的管理軟件供應商開始將重心轉向國內2000萬中小企業。SAP對外宣布:正式進軍中小企業應用市場。同時,原先鎖定管理軟件高端市場的用友、金蝶等也紛紛宣布搶灘中小企業管理軟件市場,共同博弈龐大的中小企業軟件市場。中小企業市場的利潤雖然不如高端市場的利潤,但高端市場已經逐漸飽和,增長逐漸減緩,而新興的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應用市場正逐漸成熟,并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而當SAP、用友、金蝶等高端管理軟件廠商轉向中小企業時發現,客戶群的選擇和客戶需求的選擇開始變得和高端市場不太一樣。現任SAP大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兼中小業務總監黃驍儉就認為,中小企業首先在購買方式上就不一樣。大型企業以需求為引導,滿足其需求就可以談了,但是中小企業以開支為先導,看誰的軟件更便宜。由于受到中小企業市場的吸引,過去強調大而全的國內管理軟件開始走向“專”、“精”的全新軌道。因此,物流管理軟件廠商必須致力于解決一些共性的東西,力圖在共性方面做出“專業”水平來,SOA、SAAS等先進的技術理念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
中小企業物流管理軟件市場的成長,將導致管理軟件廠商新一輪廝殺,同時使得國內數量眾多的中低端軟件分銷企業不得不繼續進行無休止的價格大戰。優質客戶的獲得將是每個軟件開發企業爭奪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