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亞洲之星的梟雄鴻圖
2007-3-15 15: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美國《商業周刊》最新評出的“亞洲之星”中,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董事長郭臺銘入選“亞洲最佳創業家代表”,排名首位。在臺灣這個全球資訊科技業代工的中心,他所創立的鴻海精密工業公司幾乎包辦所有資訊科技類產品代工,并且在2001年超越臺灣積體電路公司,成為臺灣業績最高的民營公司。
盡管郭臺銘這個名字會讓人感覺陌生,但許多國家的個人電腦或任何數位電子產品的使用者,可能大都接觸過鴻海制造的產品。鴻海生產個人電腦零件、服務器、行動電話、游戲主機和其它資訊科技設備,客戶包括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Sony公司和諾基亞公司等知名國際性企業;2001年業績高達45億美元,獲利3.82億美元。
別以為郭臺銘會因此意氣風發,事實上他一直低調地拓展事業,盡量回避媒體。鴻海的客戶不希望他們的零件商鋒頭過健。就連公司總部,郭臺銘都刻意遠離科技大廠聚集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選在較不為人知的土城工業區。
鴻海樸實內斂的總部建筑,一如其創辦人的務實嚴謹作風。郭臺銘曾夸口自己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5個小時。從1974年以生產黑白電視零件起家后,他不曾修過三天以上的假。郭臺銘認為,領導者的睡眠時間不應該多于屬下,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后一個下班的人。
自喻是“寒冬中的孤雁”,郭臺銘創業一路走來,鍛煉出強烈的生存能力。28年前鴻海成立之初只有10名員工,目前全球員工多達五萬人。為了降低成本,郭臺銘早在臺灣制造業掀起大陸熱之前,率先于1988年赴祖國大陸投資,因此現在他可以驕傲的宣布鴻海成為大陸第二大的出口商。
鴻海稱霸之謎
特別是最近六年,鴻海沖剌快速。一九九五年鴻海集團營業額首度突破100億臺幣,九九年,營收破500億臺幣,二○○○年920億臺幣,到二○○一年以1442億臺幣營收,成為一千大民營企業龍頭。今年鴻海目標兩千億臺幣。鴻海的沖刺,近三年等于每年都為臺灣創造一家前五十大的企業。
鴻海能快速稱霸的關鍵到底為何?
郭臺銘說,他只是一只地瓜,長在森林里,結果被別人發現長的很大了,都來爭相觀看,結果踩壞了附近的農田,還要怪到地瓜的頭上。但是這個“地瓜生根”的策略,卻讓鴻海在全球產業重新分工、結構重新激烈調整之際,能夠深耕布局、做到“一地研發、三區(亞、歐、美洲)制造、全球交貨”。
在2004年4月份新“惠普─康柏”所公布的全球一百五十名高階經理人中,負責全球供應鏈的資深副總裁ED Pensel面對鴻海捷克廠的激活就指出,“我們在捷克沒有工廠,但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員工!”
掌握產業分工的新趨勢,幫助大廠在全球出貨,鴻海完成了三大洲的布局。鴻海目前全球的PC準系統(Barebone,還沒放進內存等的PC半成品)出貨量約3000萬臺,等于全球每5臺PC,就有一臺來自鴻海的全球工廠。
不經營品牌,鴻海和知名品牌一起在全球并肩賽跑,靠的又是什幺樣的競爭力?郭臺銘談到了他的觀察:目前全球景氣其實沒有恢復,只是在結構性的調整,全球大廠積極轉型,把制造的一端,外包給最有效率的電子專業制造服務(EMS)。
如果說臺積電創造了以半導體制程為主晶圓代工(Foundry)制造的新產業運作模式而躋身全球;那幺鴻海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快速制造模式,則讓全球數百億美元的電子專業制造服務(EMS)市場,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從“自制零件、零件模塊化、快速物流”的組裝,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連結全球客戶,鴻海用CMM做到“交期準、品質好、成本低”的境界,這是鴻海快速掌握市場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CMM,鴻海緊握住上游關鍵零組件的技術,再往下游垂直整合,比從下往上,更有大量生產的能力。
鴻海精密未來新產品的研發方向是朝向復合式、模組化、高頻、光電、表面黏著等類型連接器發展,以因應個人電腦及周邊產品的漸趨輕、薄、短、小化,表面黏著化、模組系統化、電腦與通信整合化等的潮流走趨勢,喜歡求新求變的郭臺銘,更將與日商合作,從超精密復合奈米級加一技術切入,在他領導下,鴻海集團的重點布局包括,同步的e供應鏈技術、奈米級量測技術、光學鍍膜技術、綠色環保制程技術、無線網路技術、熱傳技術、網路芯片設計技術等。
談到鴻海的成功,郭臺銘認為:“將來的PC行業是快、變、準的行業。所以要做到三點:Time to market(實時上市)、Time to volume(實時量產)、Time to money(實時變現)。”
霸氣領袖
強勢領導風格的郭臺銘,引領鴻海乘風破浪,他認為對于一個快速成長中的企業而言,如果事事講求民主,則是最沒有效率的,根本原因為民主是一種氣氛,讓大家能夠溝通,在急速成長型的企業中,領導者略帶霸氣,反而能當機立斷,比較容易解決爭端,并且有效率的去執行。鴻海屬于效率式的組織結構,往往是幾位一級主管就能做出決議,尤其他愛才、惜才,高階主管的薪資在業界向以天價著稱。
郭臺銘愛看工廠已到了癡的地步,累積數十年的經驗,已練就極高的功力,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有沒有真正的投資價值,他管理工廠就像上戰場,帶子弟兵打仗,數十年來如一日,嚴格要求產品品質,如果同仁不符合要求,常常是自己卷起衣袖,現場實地操作機器,老板如此專業、敬業,員工也是全力以赴,甚至員工遞送文件時都是用小跑步,造就成功的鴻海集團。
喜好挑戰的郭臺銘也喜歡打高爾夫球,除了在打球過程中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外,引人入勝之處在于高爾夫是一種向自我挑戰的運動,他認為唯一的對手就是自己。
郭臺銘畢業自“中國海專”,如同其它的同學一樣,也曾跑過船,遨游四海,不過,他并不甘心就此永遠靠海為生,過著飄泊、不穩定的日子。經過一番長考,他決定創業,并且向岳父借了少許資金頂下鴻海工業公司,從事黑白電視機零組件代工,當時民國六十年代,黑白電視機才在臺灣剛剛開始出現,且漸漸的成為居家必備的商品,整體經濟也正處于向上揚升的階段,產品需求逐漸轉趨殷切,他在黑白電視機的零組件銷售上獲得不少利潤。
由于黑白電視機漸普及,相關零組件代工的利潤也隨之下跌,毛利降到很低的狀況,警覺到這種轉變,郭臺鉻正思索著如何轉型。此時,他具有多年電視機代工的經驗,長期累積了制造的經驗,檢視當時臺灣的產業環境,決定轉為代工生產塑膠零件的模具廠,并且逐漸制造電腦相關零組件、連接器、機殼、電腦準系統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去年以來經濟景氣不佳,電腦需求成長減緩,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轉趨保守,不過,鴻海精密在郭臺銘全球布局策略完成下,出貨呈現逐月、逐季成長,營收隨之穩健上升,去年締造出營收1442億臺幣,首度超過臺積電。
打造接棒計劃
郭臺銘生活很節省,不過,每年在臺灣的尾牙慶祝會,他是大手筆的犒賞員工,以2004年2月9日的尾牙為例,總獎金達到二億三千萬元臺幣,個人最大獎則是鴻海股票一百五十張,市值二千七百六十萬元臺幣,以往都是以聚餐方式舉辦尾牙,但是,這一次尾牙很不一樣,地點選擇在鴻海總部所在地的臺北縣,且不采聚餐形式,并讓員工與家屬一同與會,尤其更具有意義的是,將省下來的三百余萬元臺幣,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
郭臺銘是一位工作狂,可以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時間都給了工作,可以這樣不眠不休的工作,得利于工作本身帶給他極大的樂趣,從工作中創出最高的附加價值,為股東賺取最大利益是他首要目標。
他對自己的親人,只要是共同創業者,有功勞,則是破格提拔,工作標準嚴格、講求效率,賞罰分明,如果員工出貨發生閃失,則會毫不留情的當場指責。他是一位站在最前線沖鋒陷陣的領導人,他跑遍全球,一年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海外各個分公司之間搭著飛機來回的開會,由于看好大陸商機,自七十八年以來,鴻海致力大陸發展,生產線主要布局在大陸,因此,在大陸的時間比在臺灣要多。郭臺銘為了樹立永續經營的鴻海集團,他訂定了生涯規劃,就是決定六年后退休,并且將傳位給專業經理人,而不是一定要傳給兒子。他斬釘截鐵的說,再花費六年的時間,他會把制造的鴻海,轉型變為科技的鴻海,到時候他也將會交棒給專業經理人,由各個事業部門集體專業領導。
針對證券投資業界曾質疑,鴻海如果沒有郭臺銘,則不曉得要怎幺走下去。郭臺銘則很堅定的說,鴻海的成功絕對不是只靠他一個人,而是依賴優異團隊的整體戰,為了讓鴻海能一直順利營運下去,他要建構專業經理人接棒制度,因此,就算是沒有他,鴻海的未來一定會更好,如果從投資股票的角度來分析,大家買股票,不要只看企業的領導人,更要重視整個經營團隊,如果沒有信心的人可以在他退休前賣掉股票,但是,他深信這種作法一定會后悔。
郭臺銘最近幾年都會提到接棒計劃,他認為年輕人有犯錯的機會,因此,未來可能會讓專業的年輕人,尤其是比較年輕的二級干部,即使是他自己的子女,進入鴻海,也是要從基層了解起,在他的認知中,年輕人就應該從基層做起,勇于接受壓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合群及團隊的精神。
“在快速成長的企業,領袖應該要多一點霸氣。”這是郭臺銘的一句名言。郭給人的印象也是霸氣十足,但郭臺銘卻辯稱:“不了解我的人覺得我很霸氣,其實我這個人很好相處。我只不過是一個很理性的工作者。”
鏈接:郭臺銘小檔案
1950出生
1971海專畢業,進入復興航運工作
1974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
1985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獲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第198名
2001鴻海以1442億元臺幣營收,名列天下雜志一千大民營企業龍頭
2002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