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的配送
2007-3-15 10: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發達國家對配送的認識
發達國家對配送的認識并非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有區別。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認識,配送就是送貨。美國配送的英語原詞是Delivery,是送貨的意思,強調的是將貨送達。日本對配送的權威解釋,應該是日本工業標準JIS解釋。"將貨物從物流結點送交收貨人",送貨含義明確無誤,配送主體是送貨。
當然,現代經濟中的送貨也必定比歷史上送貨有所發展,這種發展是競爭的產物,受利潤和占領市場驅使,想方設法使送貨行為優貨,于是實踐上出現了送貨時車輛合理調配、路線規劃選擇、送貨前配貨、配裝等。
發達國家的配送發展及現狀
一般的送貨形態在西文國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可以說是隨市場而誕生的一種必然市場行為。尤其是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在買方市場情況下,必然采取各種各樣推銷手段,送貨最初便是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推銷手段出現的。僅將其作為推銷手段而不認識到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手段,在有些國家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出現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業直到70年代仍然將送貨看成"無法回避、令人討厭、費力低效活動,甚至有礙企業的發展",正是反映了這種現實。
從歷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貨,發展到以高技術方式支持的、作為企業發展戰賂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許多國家甚至到80年代才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國外一篇文章提到,"在過去10年里,這種態度和認識有極大轉變。企業界普遍認識到配送是企業經營活動主要組成部分,它能給企業創造出更多盈利,是企業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手段"。
在觀念發生變化的同時,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很大發展,尤其突出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1)配送共同化的進展。初期送貨,是單獨企業為主體,為滿足用戶配送要求,出現了配送企業車輛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業之間交錯運輸,交通緊張,事故頻繁等許多方面不合理。例如:日本于60年代開始的"共同配送",是在各個公司效率低而且難以解決的情況下才被采用,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統,也就沒有必要考慮共同配送了。但近來的發展,已上升到從大范圍考慮合理化,致力于推行到整個城市,所企業的共同配送。
(2)配送計劃化的進展。初期配送,強調即時較多,即完全按顧客要求辦事,而并不是按顧客的合理要求辦事。制定合理計劃而不是完全按顧客要求那樣進行配送,是高水平的計劃配送的一大進展。計劃有效地促進了配送合理貨,由于可采用大量發貨減少收費,也受到用戶的歡迎。
(3)配送區域的擴大。近此年,配送已突破了一個城市范圍,在更大范圍中找到了優勢。美國已開展了洲際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國范圍或很大區域范圍進行的,如日本東京的三味株式會社的全國性配送系統,日本Asica配送系統,日本資生堂配送系統等都是全國性的配送系統。
(4)直達配送的進展。不經過物流基地中轉,在有足夠批量且不增加用戶庫存情況下,配送在"直達"領域中也找到了優勢,因而突破了配送的原來概念,有了新的發展,對于生產資料而言,直達配送有更廣泛的應用。
(5)計算機管理配送的進展。隨配送規模的擴大和計算機的微型化,計算機管理配送取得很大進展,這個進展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傳遞與處理,甚至建立了EDI系統;
二是計算機輔助決策,如輔助進貨決策,輔助配貨決策,輔助選址決策等,美國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車輛計劃和配送路線的計算機軟件。
三是計算機與其他自動化裝置的操作控制,如無人搬運車、配送中心的自動分揀系統等。
(6)配送勞動手段的進展。配送勞動手段做為支撐配送的生產力要素,是進展很大的領域。到80年代,發達國家配送已普遍采用了計算機系統、自動搬運系統、大規模分揀、光電識別、條型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