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輕紡城:20年前開創舉 20年后再磨一劍
2007-3-14 18: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年前,精明的紹興人開始了一個創舉:將位于柯橋老街的輕紡一條街,建成了具有亞洲紡織品交易專業市場“霸主”地位的中國輕紡城。
從小攤販到“買地方賣世界”
1月23日上午 紹興縣柯橋精工廣場
紹興真興盛紡織品有限公司的“少主人”——王祖勇,看著正在打包、即將發往韓國的1萬米高檔面料,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原先從韓國進口高檔面料,現在我們將面料賣到韓國去。”
年僅36歲的王祖勇來自溫州樂清,已在紡織市場內打拼了整整20年,也是首批登陸紹興中國輕紡城的外來經營者之一。1986年,年僅16歲的他同父親一道在蘭州的光輝市場擺攤做起面料生意。1989年,他來到中國輕紡城成為第一批外來經營者。“當時中國輕紡城租金才1萬多元一間,生意也不大,經常是十幾個老鄉將面料拼成一車發到蘭州去賣。”王祖勇說。
與許多樂清老鄉一樣,1992年王祖勇做起了“買世界賣全國”的生意。將韓國、印尼和我國臺灣產的高檔面料,賣到了全國,賺下第一桶金。“這也是無奈之舉,那時紹興的紡織業尚不發達,傳統的有梭織機只能生產低檔面料。”1995年,隨著紹興及周邊地區紡織產業升級的加速,王祖勇轉行做起了“買地方賣全國”的生意,2001年,在一股外貿大潮中,他又走上了“買地方賣世界”的步伐。
“這讓我們有了搶占國際高檔面料市場的能力。”王祖勇介紹說:韓國的紡織工業極為發達,檔次也很高,十年前,本地的面料根本難以與其相提并論。“前幾年,我們還在出口未經后整理的半成品,現在我們的成品已能經受住歐美客商的挑剔眼光。”
新聞背景
2005年紹興中國輕紡城的成交額為27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6.78%,其中內銷總額為197億元,外銷總額為79億元,70%的貨源來自本地。276億元的交易額,占到了紹興縣工業企業紡織品銷售收入的40%,直接為輕紡城服務的人員約有7萬人。
輕紡城“買地方賣世界”的發展模式,帶動了紹興紡織產業的發展,并形成了明顯的產業集群。目前紹興縣擁有無梭織機3萬多臺,2004年印染布匹85.62億米,織造布匹34.99億米。
中國輕紡城集聚了全國各地的紡織業生產要素,推動了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的形成,帶動了一方百姓致富。輕紡城已經成為紹興的一張“金名片”。
從異國打工者到跨國大老板
2月6日 紹興縣柯橋東方大酒店
中午,雨不停地下著,來自巴基斯坦的巴拉斯•汗卻一襲長袍站在紹興縣柯橋東升路上的東方大酒店門口,迎接紹興鐵山電腦繡花公司的客人。鐵山電腦繡花公司是他在紹興的長期合作伙伴,今天送來的不是樣布,而是別具異國風味的紹興年貨。
東方大酒店702房間是巴拉斯•汗自己開設的佰拉貿易公司。作為巴基斯坦一家貿易公司的代表,2003年,巴拉斯•汗從韓國來到紹興,為公司做起了面料進口生意。
“柯橋,這兒有豐富的品種和實惠的價格,很受巴國內消費者的歡迎,所以我們從韓國、日本轉到了柯橋。”
巴拉斯•汗的中文不是很熟練,在翻譯小姐的幫助下,采訪慢慢地進行。“在紹興做生意很放心,沒有違約、被騙的事發生。”巴拉斯•汗肯定地說。
2004年,已在面料商海中闖蕩多年的巴拉斯•汗,毅然辭去為人家打工的營生,自己開起了貿易公司。目前,每月從寧波海關出境的貨物有近30個標準箱,生意越做越大。
“中國輕紡城很好,做生意有錢賺,政府也保證境外人士的人身安全。”巴拉斯•汗說:但生活感到仍不方便,比如公司名稱只有中文和拼音,沒有英文標識,銀行票據和指路牌都缺少外語等。
為此,巴拉斯•汗還講了一個小故事:剛來紹興時,不懂中文,也沒有翻譯。去市場看布,由于不認識中文招牌,剛比較一家,轉眼又忘了它在哪兒、是哪一家。沒辦法,后來想了個絕招:老板戴眼鏡的,就稱為“眼鏡店”;店鋪在二樓的就叫“二樓”。
新聞背景
目前長駐輕紡城的外商達1500~2000人左右,分別來自韓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阿聯酋等國家,甚至連意大利、法國等號稱服裝之都的外籍人士,也頻頻光臨,采購原料。
漫步在柯橋街頭,不時能碰到幾位講一口普通話的“國際商販”。位于輕紡城發祥地的東升路永燦大廈的東方大酒店,是南亞、中東外籍人士的聚集地之一。
走進東方大酒店,進進出出的都是身材高大、穿著長袍、留著大胡子的老外。上了二樓,就見到很多老外開的店,有一些店名還是用阿拉伯文寫的。據酒店客房部的陳經理介紹:從一樓到五樓,500多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國際商販”,開設了近百家代表機構和貿易公司,成為外商搶灘輕紡城的“大本營”。
“吸引他們的,是輕紡城價廉物美的紡織產品和良好的經商環境。”中國輕紡城市場公司周總說:2001年以后,印巴人、阿拉伯人,還有歐美人都到這兒來了解紡織產品信息、市場信息,采購布匹經營跨國生意。歐洲人需要檔次高一些的,印度、巴基斯坦人講究便宜實惠。“近年來,隨著大量韓國、日本、法國等外籍人士的到來,表明中國輕紡城不但有低價的商品,做起高檔面料來也不含糊。”
網上交易創造新奇跡
1月12日上午 輕紡城老市場
今年的天氣有點反常,隆冬季節依然是細雨綿綿。但宏振布業的周祥勞卻全神貫注地訂著桌上的電腦屏幕,認真地瀏覽著。
小雨或許阻斷了部分客戶進場的腳步,卻沒有停止輕紡城人做生意的熱情。幾年前,除了電話、傳真機之外,輕紡城門市部的老板們又多了一件新式裝備——電腦。有了它,即使足不出戶也能盡知天下“布情”。
而金劍紡織的汪劍波則在電腦前給客戶發送電子郵件,不光送去了遲到的新年祝福,還帶去了公司最新的花式和品種。
“什么叫國際化,國際化就是讓所有需要各種面料的人,在這里能方便找到他想要的面料。”中國輕紡城市場公司的周會良總經理說,輕紡城從創建之初就定位在批發上,不但要有豐富的產品、實惠的價格、超大的物流,“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你得讓大家知道去哪兒能買到稱心的東西”。
網絡無疑是最佳的載體。中國輕紡城走向國際化,網絡交易也是降低商務的重要途徑。幾年前,中國輕紡城已建成了“全球紡織網”和“網上輕紡城”兩大專業網站。
打開“全球紡織網”和“網上輕紡城”的網址,紡織資訊、市場行情、技術資訊、全球紡壇和會員辦公室等欄目,讓人目不暇接。14萬多的注冊會員、每天百萬的訪問量,這“全球”兩字具有真實的含金量。
“我要采購”、“我要銷售”,一夜之間,使輕紡城的觸角伸向了全世界。而由市場內4086家布商組成的銷售平臺,構成了“第二輕紡城”。
“電子商務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輕紡城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輕紡城市場公司的傅海虹說,紡織品批發因需看樣和交易金額較大而尚處于信息發布階段,真正實現交易的不多,但嘗試BTOB電子商務的商戶正逐年增加。
雖然更多的企業尚停留在信息發布上,但宇華、越華、永豐、中佳等從老市場“練攤”起家的紡織企業,已率先起步,從網上獲得了一張張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創造了無限的商機。
新聞背景
2005年,在眾多困難面前,中國輕紡城再創佳績,全年成交額達到276億元。現貨交易份額已下降至50%以下,網上交易增長了93%。
輕紡城走向國際化,網絡交易也是降低商務的重要途徑。中國輕紡城網上市場建設速度加快,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目前,中國輕紡城已建成了“全球紡織網”和“網上輕紡城”兩大專業網站,嘗試開展網上電子商務。“目前全國會員已達14萬,年交易量已達到1.2億元。”中國輕紡城市場公司的傅海虹介紹說:網上電子商務,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也是中國輕紡城進一步國際化的平臺和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