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的“過站式物流”
2007-3-14 18:3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物質資源的節約和勞動消耗的降低都可以降低成本,這兩方面都處于生產環節,沒有多少潛力可挖,但是存在于流通領域的物流費用卻很大,有效降低物流費用就成為生產企業關注的熱點。據有關數據
統計:美國平均商品物流費用占銷售價格的7.53%,英國為11.6%,澳大利亞則高達21.2%,可見其利潤潛力是巨大的。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可以提升分銷渠道和產品的附加值。
“過站式物流”
海爾自創的“一流三網”,“一流”即訂單信息流;“三網”分別是:計算機信息網絡、全球供應鏈網絡和全球用戶資源網絡。“三網”同步運動,為訂單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海爾物流通過它的“一流三網”實現了零庫存、零距離、零運營資本的目標。
傳統管理下的企業根據生產計劃進行采購,是為庫存采購,企業里有許許多多“水庫”。海爾打破了過去倉庫的概念,把倉庫變成一個只為下一站配送而暫停的站,所以也把它稱作是“過站式物流”。海爾現在實施信息化管理,通過三個JIT(JIT采購、JIT原材料配送、JIT成品分撥物流),打通這些“水庫”,把它變成一條不斷流動的河。
海爾認為,按照訂單生產,是解決庫存問題的根本,同時利用完備的網絡資源實現“三個零”的目標。沒有訂單的生產,其結果只能是生產庫存,庫存積壓直接導致企業資金周轉不靈。為解決沒有市場的庫存,其結果只能是降價,最終耗費掉企業寶貴的資源。現在的海爾,經銷商下完訂貨單后,海爾的工作人員就將信息從商流工貿公司的信息系統終端輸進海爾信息系統,完成對訂單的上傳。訂單信息同時在相關部門的電腦終端上同時響應,并在推進本部的電腦終端上立即轉化為生產訂單。海爾物流立體倉庫的中央控制中心隨即將產品分解成配件需求,自動統計并排查配件庫存,將海爾國際物流中心配件立體倉庫已有和待采購的配件分類進行操作。
對庫存緊缺的配件,系統自動生成采購訂單,并顯示在采購JIT工作人員的電腦終端上,根據采購訂單實施網上JIT采購。這個信息同時將出現在原材料分供方的電腦終端上,分供方依托海爾的BBP系統(原材料網上采購系統),確認供貨需求信息,并按要求配送到海爾物流立體倉庫。立體倉庫關于配件備齊的信息隨即轉化為生產申請,得到獲準之后,信息即刻在海爾國際物流中心,即海爾物流中心的配件立體倉庫的電腦終端上顯現出來。通過JIT原材料配送操作,分別將配件送到預定的生產線工位上,柔性化的生產線在運轉中根據系統指令實現生產自動切換,即可生產出滿足客戶訂單需求的產品,產成品一下生產線,隨即轉運進入海爾國際物流中心成品立體倉庫。全國主干線JIT成品分撥配送系統,在平均2天時間內將產品發運到42個遍布全國的海爾物流配送中心,各地配送中心再將經銷商需求的產品配送到客戶指定地點。這些配送操作在物流中心城市8小時到位,區域配送24小時到位。
一條流動的河
信息系統消滅庫存通過BBP系統交易平臺,海爾每個月平均接到8000多個銷售訂單,這些訂單的品種達9000多個,需到采購的物料品種達26萬余種。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海爾物流自整合以來,呆滯物資降低了73.8%,倉庫面積減少50%,庫存資金減少67%。海爾國際物流中心(海爾配件立體倉庫)貨區面積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卻相當于普通平面倉庫的30萬平方米。同樣的工作,海爾物流中心只有10個叉車司機,而一般倉庫完成這樣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因此,海爾倉庫不再是儲存物資的水庫,而是一條流動的河。海爾物流從根本上消除了呆滯物資、消滅了庫存。
當然上述過程的實現基于海爾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應用最徹底的是海爾的物流管理系統。這個系統采用了SAP公司提供的ERP系統和BBP系統。在企業外部,海爾的CRM(客戶關系管理)和BBP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架起了與全球用戶資源網、全球供應鏈網絡溝通的橋梁,實現了與用戶的零距離。目前,海爾的采購訂單100%由網上下達,使得采購周期由原來的平均10天降低到現在的3天。
這些先進的物流設備和物流管理,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機會成本,節省了時間,增強了顧客滿意度,從而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文/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