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企業物流案例

戴爾的常勝之道

2007-3-14 18:2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在美國出貨的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中,每3臺中有一臺為戴爾制造
    ■戴爾和其競爭對手之間的根本不同是:它的每一臺機器都是為某個訂單定制的,而其他公司生產機器則是為了實現某個銷售預測數字
    ■在全球個人電腦業走向低迷的大環境下,2004年戴爾公司的利潤居然增長了15%
    個人電腦業的“常勝將軍”
    個人電腦業是一個兇險的行業,臺式電腦的實際發明者IBM公司放棄了該業務,將其出售給了中國的聯想公司。Gateway的業務大幅滑坡,該公司的股票五年前價格還在80美元以上,可現在只有4美元多一點。康柏把自身業務賣給了惠普。然而,戴爾卻在這個市場上屢屢獲勝。通用電氣前任首席執行官杰克·韋爾奇說:“你必須承認他干得很棒,沒有人比戴爾更善于使用成本、質量和服務等手段。”
    個人電腦價格的不斷下跌,使之逐漸成為一種普通商品。惠普和IBM試圖通過建立專屬系統來抵擋這一潮流,但戴爾卻沒有這樣做,它運用低成本直銷模式來駕馭形勢,以不斷下調價格的方式將整個個人電腦業務大洗牌,使顧客從中獲利,同時也給了競爭對手沉重的打擊。在全球個人電腦業走向低迷的大環境下,2004年戴爾公司的利潤居然增長了15%,這使它在個人電腦界的老大地位無可動搖。
    成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挑戰
    戴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凱文·羅林斯說:“我們一直是搞個人電腦的,而過去的三四年我們試圖將業務轉軌。我們進入了服務器和存儲、移動產品、服務、軟件外圍領域以及打印機業務,成了一家業務多樣化的IT公司。在我們打造多樣化的組合時,我們又成了小蘿卜頭,公司仍然保持著弱者所具有的想法,那就是必須奮斗,必須改革,必須服務于客戶。”
    羅林斯所描述的實際上也是戴爾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轉變。直到最近,戴爾的業務模式還是力爭成為世界上最高效的溫特爾(微軟視窗操作系統與英特爾芯片結合在一起)技術組裝商和分銷商。換句話說,如果客戶需要一臺裝有英特爾芯片和微軟軟件的個人電腦,戴爾是最佳的購買選擇。這一理念看似簡單,但是要知道,IBM和DEC等公司曾斥資數億美元開發其他操作系統和硬件,只是沒有成功。
    錯誤教會戴爾經商之道
    邁克爾·戴爾最早是靠在得克薩斯州大學的宿舍里擺弄電腦創業的。1984年,帶著成為企業家的夢想,戴爾退學創辦了自己的電腦公司。
    當時計算機行業仍是被少數公司壟斷的行業,而價格也令一般人望而卻步。但戴爾卻在銷售方式上另辟蹊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本著“消除不必要的步驟”的想法,取消了諸多的銷售環節,將電腦直接銷售給顧客。這使電腦的價格不再高高在上,并吸引了許多顧客。這個簡單直接的想法,在日后一直領導著戴爾公司一步步向世界頭號電腦公司的位置邁進。
    1989年,公司開發了一套名為Olympic的高端產品,可馬上就遭到了顧客的冷遇。戴爾很快就撤下了這些產品,而沒有等著工程師來告訴他這些產品能夠進行改進。
    四年之后,質量問題又使戴爾的筆記本產品受到打擊。邁克爾·戴爾在蘋果電腦PowerBook的設計者約翰·麥迪卡的勸說下,把重點放在了一款性能最好的筆記本電腦上,放棄了其他筆記本產品。
    最近,戴爾和羅林斯發現,他們的手下把他們看成是冷冰冰的技術官僚。現在,戴爾、羅林斯以及其他管理人員正努力使員工得到溫暖。員工每半年在“告訴戴爾”的調查中給自己的老板(包括戴爾和羅杰斯)打分。戴爾說:“如果你是經理,而你不(為員工)解決問題,那就不會得到提拔,你也拿不到工資。如果你在調查中總是處于末位,我們就會研究一下你的情況,跟你說:‘你可能不適合做這個職位。’”
    每一臺機器都是為訂單定制
    戴爾的研發支出少于惠普、IBM和其他公司,它的競爭對手說,這說明戴爾不擅于創新。邁克爾·戴爾說:“業務流程、供應鏈、行業變革、客戶價值、技術市場化的周期,這些我們都徹底改變了。這里面總會有些創新吧,對不對?”
    無論戴爾是不是創新者,無可非議的是,該公司是制造業的一個奇跡。戴爾和其競爭對手之間的根本不同是,在戴爾,每一臺機器都是為某個訂單定制的,而其他公司生產機器則是為了實現某個銷售預測數字。
    戴爾從這一生產模式中得到的優勢很明顯,比如,業內人士稱,戴爾目前的存貨只有4天,而IBM為20天,惠普為28天。顯然,低庫存使戴爾手頭擁有大量現金,而IBM和惠普的現金會被套牢。戴爾的生產威力不止于此,它還敦促其供應商——從驅動器生產商到英特爾——盡可能地使自己的庫存接近戴爾生產廠的水平,能夠與這些供應商“分擔”的成本,都讓他們來分擔。
    《市場報》 (2005年07月22日 第十一版)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