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物流管窺
2007-3-12 18: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物流市場的開放進一步推動了化工物流內、外資市場參與者的激烈爭奪
眾所周知,中國的化工行業從無到有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
20世紀初到1949年,在西方殖民經濟體制下進行最初級的原料采掘和加工。
1949 到1978年,模仿原蘇聯向重化工業傾斜政策,將中國的化工工業成系統成建制的建立起來,基本上滿足了當時的經濟發展需求。但還是處在粗放經營狀態下,所有原料、成品的銷售和運輸都是由國家計劃調配和分撥的,企業沒有自主權,不存在市場化的物流運作。
1978年至今,在市場化運作和外資進入推動下,國家針對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到目前為止仍是石化和化工產品的凈進口國的狀況,以及未來發展戰略,調整了化工產業政策,鼓勵外資積極投入到重化工業基礎生產設施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建設和引進上來。同時隨著中國入世履行WTO承諾對物流市場的開放更進一步推動了國內化工物流市場上內資,外資等市場參與者的激烈爭奪。
石化物流
中國的化工物流和供應鏈是隨著中國化工行業對內改革,對外開發的政策成長起來的。它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下日益衰敗的國營倉儲運輸企業,蓬勃興旺四處突圍的草根民營物流企業和攜巨資虎視耽耽并開始一腳踏入中國市場的外資物流巨頭之間博弈,沖撞,學習中逐步形成的。
作為化工物流,除了部分普通包裝貨物操作與其他行業物流有少許類似,其他方面有極大差別。
首先,化工產品除了少數是氣態,大部分都是液態和固態。其次它們的化學和物理性質使得國際社會和國家之間不得不就它們對環境和生物的危害進行分類并加注倉儲和運輸操作注意事項,如IMDG,IATA和ADR等。第三就包裝來說,更是千差萬別,小到0.1升的樣品包裝、25公斤紙袋、紙箱、紙桶、120升膠桶、200公斤鐵桶、1噸IBC箱、袋,大到10-40噸的公路槽車,ISO集裝罐和鐵路槽車,更不用說成千上萬噸的內河,遠洋散化品運輸船和碼頭儲罐。第四它們的運輸方式除了公路,鐵路,航空,水路集裝箱和大宗散貨船,管道運輸更是其鮮明獨特之處。
部分石化產品有毒性,腐蝕性,屬于危險化學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還專門頒發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把過去分散在消防局、公路局、交通委委員會的審批權限集中起來,對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倉儲企業進行認證。擁有10輛以上專用車輛,才能從事營業性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從事運輸劇毒化學品、爆炸品等危害性極大的危險化學品的車輛,還必須安裝GPS衛星定位系統或行車記錄儀和通訊設備。同時對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從業人員資格進行管理。化工物流服務商的有序性正在得到加強。
國際上,HSE(健康、安全和環保)管理體系是石化行業通用的管理方法。HSE對生產設施、防護措施、作業規程進行規范,試圖通過科學的事前風險預防,控制事故的發生。同時,國際知名化工企業對作業人員實行責任關懷(Responsible Care),對生產、物流作業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推行嚴格的作業標準,減少個人和公共安全事故的發生。北京2008年奧運會,出于反恐考慮,北京奧組委從國外引進先進理念,所有化學品的槽車都要配備自動電源切換系統,一旦槽車運行到市區禁止進入的某個區域,就自動斷電,有鑰匙也打不開。為保證安全,在化工物流上的高科技采用也不遺余力。
目前,不管是作為“世界工廠”還是“世界加工廠”,中國幾乎進口每一種類型石化產品,而且國內大部分石化產品的產量不能滿足日益高漲的原料需求。舉乙烯為例,作為生產下游石化產品最重要的有機原料,它常常是一個國家石化工業規模和能力的主要表征。1990年以來中國乙烯能力有了明顯提高。2003年乙烯生產能力為566.5萬噸。從1983年到2002年中國的乙烯產量增加了7倍多。但隨著2003年到2005年底12個擴能和新建項目的投產,其中包括巴斯夫,殼牌和BP的合資項目,2005年總的乙烯產量將達到1040萬噸。相應地生產裝置將連續地加工消耗并最終生產出類似天量的衍生產品。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物流需求,如何將如此龐大的物料從生產地及時,足額,順利地分銷至使用地是擺在每一個化工物流經理面前的空前挑戰。
新增產能中有302萬噸約占總量64%是處于沿海,36%處于內陸。這樣化工物流的流向基本上是從沿海生產地向主要消費地如華東,華南,華北通過鐵路,內河及沿海水路運輸的,當然也有部分產品將通過外貿船舶出口至海外客戶。
自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熱潮和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約3.2萬億人民幣的國債投資規模投向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訊和水利工程,從而直接拉動了鋼材,機械,建材和化工等行業的投資。中國已經走上了重化工業階段。相應地化工物流市場將由于化工產品產量的飆升和應用而急劇膨脹擴張。
化工供應鏈
石化行業是以原油、天然氣等原料為起點,經過基本化工材料和合成材料,最終加工成各種化工產品進入其他行業的生產過程或到最終消費的一個漫長的供應鏈(圖一、圖二分別以原油、天然氣為起點,勾畫了石化產業從上游到下游的一體化供應鏈網絡圖)。石化是基礎工業,建國后,為迅速提高綜合國力,國家領導人以重化工業為突破口,石油化工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國外200年的歷史。建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已經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石化工業體系,支撐化學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也基本建立起來,從大連到廣東,碼頭、油儲罐等基礎設施已經逐步完善。但國內的烯烴、苯、醋酸等用于深度加工的精細化工原料的生產能力還是很有限,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進口。
化學工業高污染,高水耗、電耗,高資金投入,在西方,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所以發達國家的三高產業都在向第三世界轉移,它們在考慮工廠布局的時候,通常要靠近市場。中國是化工產品的需求大戶,是國際化工企業的轉移的理想地區。同時,中國在精細化工上技術薄弱,出于市場換技術的考慮,也支持外資與國內石化企業合資,于是就催生了中海殼牌、賽科、揚子巴斯夫等大型石化項目。目前,埃克森美孚、BP、殼牌、巴斯夫、拜爾、安道爾等石化巨頭紛紛進入中國。繼歐美石油巨頭之后進入中國大陸之后,韓、日以及臺灣省石化企業也向大陸轉移了大宗石化產品生產項目。
外資躁動
按照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到 2004 年底,中國將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2006 年以后,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這對于廣大外資石油公司來說,無疑是進入中國能源市場的良機。外資石油公司與中國石油公司早期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上游的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一般采用外資公司輸出技術、設備的作形式。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在中國沿海和西北部油氣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中外石油公司合作以此種形式為多。
伴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和中外石油公司合作領域的擴展,外資石油公司在華業務在上游勘探開發的基礎上開始向下游石化加工和煉化延伸,在合作形式方面合資建廠的項目開始增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中海殼牌、賽科、揚子巴斯夫,還有中石化與 BP 在南京合資的年產 50 萬噸醋酸項目,BP 與珠海富華一期建設和二期擴建苯二甲酸項目,BP 與中國的氫燃料汽車開發項目。
隨著中國石油領域開放進一步加深,外資石油公司開始強化成品油終端銷售,這直接催生了與外資石油巨頭與中石油、中石化合資的加油站。
外資在江、浙、滬、粵等地大規模投資建設石油石化相關項目和加油站的同時,從戰略需要出發,尤其注重投資建設相配套的石油石化倉儲物流基地。殼牌就曾先后于 1985 年及 1987 年在深圳經濟特區設立兩個合資油庫。
2004年5月,BP 中國公司與廣州發展實業控股集團股份公司合資興建的南沙油庫正式投產。南沙油庫位于珠三角,總投資8600 萬美元,能儲存約 36 萬立方米的成品油,同時可以儲存燃料油以及其他化工產品。
油庫石油倉儲物流業務無疑是對跨國石油公司在華石油加工業務和油品零售業務的重要補充。目前,除了化學品槽車沒有對外資開放外,外資已經在石油碼頭、儲油庫方面有了投資。外資石油公司已經構筑了比較完整的石油煉化、油品儲存和終端銷售的中下游石化市場業務鏈條,今后,它們將以更加獨立的方式在中國石油市場搶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