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聯邦快遞--FedEx的12條管理原則
2007-3-12 16:3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聯邦快遞簡歷:
●1971年,聯邦快遞公司(FedEx)成立。
●2001年,經過近30年的持續發展,聯邦快遞終于躋身于世界500強之列。
●1995年,聯邦快遞獲得直飛中國的貨機經營權。
●1998年,聯邦快遞向中國注入巨資,擁有了自己直飛中國的MD-11s航班,并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基礎設施;同年,聯邦快遞高瞻遠矚,力排眾議,斥巨資收購了世界上最大的飛虎航空公司,從而獲得了來往于日本和中國之間航線的經營權。
●2001年10月,聯邦快遞位于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快件處理中心(中國國內最大規模的快件處理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2002年6月3日,聯邦快遞(中國)公司宣布:未來5年內,聯邦快遞將在中國國內202個城市網點的基礎上再增加100個網點。
●2002年6月底,聯邦快遞公司宣布:公司財政年度第四季度的營業額為51.2億美元,較2001年同期增長5.5%。
近幾年來,每月兩次,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人士愿意支付250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元)、花上幾個小時去參觀聯邦快遞公司的營業中心——超級中心(Super Hub)。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實地探索這個快遞巨人在30年間成長為行業領袖的秘密。
成功的企業大體雷同,不幸的企業卻各有各的不幸。優秀的企業往往表現為整體性優秀,并且在某些方面還有著鮮明的、與眾不同的個性!僅僅30年的時間,聯邦快遞便發展成為行業領袖并成功擠身于世界500強之列,這實在是一個奇跡。人們努力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解剖聯邦快遞,并在聯邦快遞以下12條管理原則上達成共識。
1.建立開放式平臺
公司創始人、主席兼行政總監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創建的扁平式管理結構不僅得以向員工授權賦能,而且擴大了員工的職責范圍;與很多公司不同,聯邦快遞的員工敢于向管理層提出質疑,例如,員工可以根據公司的“公平待遇保證程序”(Guaranteed Fair Treatment Procedure)來處理與經理人員之間的爭執;公司還耗資數百萬美元建立了一個“聯邦快遞電視網絡”(FXTV),這使得世界各地的管理人員和員工之間可隨時進行聯系,這充分體現了公司快速、坦誠、全面、互動的交流方式。
2.良好的培訓和職業生涯設計
聯邦快遞的員工都有良好的職業生涯設計。公司堅持認為:要使員工有良好的發展機會就必須為其提供升遷機會,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其素質。對于每一個進入公司的新員工,公司都會為他們提供很多培訓。以中國為例,一位遞送員在正式投入工作之前會得到40個小時的課堂培訓,主要目的是讓他們了解整個服務的過程,怎樣滿足客戶的需求。
公司為每位員工每年提供約2500美元的培訓經費。以聯邦快遞(中國)公司為例,公司制定了一個詳細的經理培訓計劃,每年大概有15名一線員工會獲得為期15個月的培訓。在這15個月內他們需要在不同的崗位上開展工作,以此來全面了解整個公司的業務流程。同時,公司還為他們提供很多課堂培訓,使他們不僅具備實際工作經驗,還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此外,公司還把員工送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培訓,比如美國、新加坡等,使他們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
3.注重團隊協作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聯邦快遞打算建立一個服務于亞洲的超級中心站,負責亞太地區的副總裁瓊?麥卡提(Joe McCarty)在蘇比克(Subic)選中了一塊很好的地皮。當時,日本擔心聯邦快遞在亞洲的存在會影響到它自己的運輸業,因而試圖阻撓聯邦快遞通過蘇比克進入日本快遞市場。在此情況下,聯邦快遞的美國主要法律顧問肯?馬斯特遜(Ken Masterson)和政府事務副總裁多約爾?克羅帝(Doyle Cloud)聯手行動,爭取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與此同時,在瓊?麥卡提的帶領下,聯邦快遞在日本發起了一場大膽而又廣泛的公關活動,這次公關行動使聯邦快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人終于接受了聯邦快遞連接蘇比克灣與日本的業務拓展計劃。
4.獎勵至關重要
聯邦快遞經常讓員工和客戶對工作做評估,以便恰當表彰員工的卓越業績。其中幾種比較主要的獎勵有:祖魯獎(Bravo Zulu):用來獎勵超出標準的卓越員工表現;開拓獎(Finders Keepers);給每日與客戶接觸、給公司帶來新客戶的員工提供額外獎金;最佳業績獎(Best Practice Pays):對貢獻超出目標的團隊提供一筆獎勵現金;金鷹獎(Golden Falcon Awards):獎給那些由客戶或公司管理層提名表揚的優秀員工;明星/超級明星獎(The Star/Superstar Awards):這實際上是“最佳工作表現獎”,獲獎者可獲得相當于自身薪水2-3%的一張支票。
5.融合多元文化
聯邦快遞擁有自己的大文化,同時也有各種局域文化(子文化)。在超級中心站,子文化主要表現為時間觀念;在軟件開發實驗室和后勤服務部門,子文化主要表現為創新和創意;而在一線,子文化主要強調顧客滿意。負責美國和加拿大業務的高級副總裁馬麗瓊?愛麗斯瓊?泰勒(Mary Alice Taylor)指出:“我們的文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與我們的宗旨緊密相連,即提供優秀品質來服務于我們的顧客。”
6.激勵勝于控制
聯邦快遞的經理會領導屬下按工作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創造一流業績。馬麗在她的一份報告中曾經這樣說過:“我們需要加強地面運作。我想,如果讓每個員工專注于單一目標,我們就能在整體上達到一定的水平。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引入最佳業績獎。它使我們能把50,000名員工專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于客戶’。我們達到了以前無法想象的一個又一個高峰——工作績效接近100%,而成本卻降到最低水平。”公司設計了考核程序和培訓計劃,以確保經理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榜樣,公司的高級經理就是下級經理的榜樣。
7.首要規則是改變規則
聯邦快遞曾因采用“固定價格體系”來取代“郵區和容量定價體系”(Postal Code-inspired Zone and Volume Pricing Systems)而在貨運業引起了巨大轟動,這一改變不僅大大簡化了聯邦快遞的業務流程,而且也使客戶能夠準確預測到自己的運輸費用;在弗雷德?史密斯說服國會使美國民航管理委員會(the Civil Aeronautics Board)解除了對航空快運的限制后,聯邦快遞開辟了隔夜送達貨運業務(Overnight Cargo Transportation Business),這不僅使自己大大受益,也使對手公司也受益不少——整個行業的利潤增加了約10倍。
8.問題也有好的一面
聯邦快遞始終把客戶的問題當作自己的挑戰和潛在的商業機會。聯邦快遞曾接到一家全球性女裝零售商兼家居飾品商的業務請求,該客戶打算自己經營產品儲運和批發業務,要求聯邦快遞為其提供系統的定單跟蹤、庫存檢查、發貨安排等服務,從而使其能在48小時內實現接單、送貨的全程業務。聯邦快遞很熱心地為這位客戶提供了相關支援,并從中獲利不少。聯邦快遞的“超級中心”之所以能發展到如此巨大,這與許多公司不斷向他們請求幫助是密不可分的。
9.積極利用技術軟件
聯邦快遞的成功經驗證明:在這個信息時代,一家公司所創造和整理的信息的價值遠遠不局限于公司內部。比如,公司開發了一種百威發運系統(POWERSHIP),該系統具備承接定單、跟蹤包裹、收集信息和提供帳單等功能,聯邦快遞約2/3的運輸業務是通過該系統或者“聯邦快遞發運電子運輸系統”(FedEx Ship)來完成的。1994年,聯邦快遞建立了自己的網址,客戶可以登陸公司的網站并通過公司的主頁了解相關信息,同時,客戶還能打開聯邦快遞的COSMOS數據庫;為幫助客戶發展電子商務,聯邦快遞為他們提供了專門的軟件——“聯邦快遞發運系統”,從而使客戶的運輸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此外,聯邦快遞還創建了自己的內部網(Intranet),供公司內部專用。
10.猶豫就會失敗(但必須看準才動)
盡管公司的顧問們擔心弗雷德?史密斯計劃提供的“隔日下午送達業務”(Next-day Afternoon Delivery)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其他服務項目(如優先服務、經濟送達等),弗雷德?史密斯堅持認為新的服務不僅會給公司帶來利潤,還能消除“早晨優先送達”(Priority Morning Delivery)和“經濟送達”(Economy Run)之間的閑置期。他的決策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聯邦快遞因此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天到達的業務增長不斷,隔夜到達的優先服務也獲得了持續的增長。在整個聯邦快遞,公司都非常尊重經理們的直覺。
11.倡導冒險精神
有時,自己的直覺和從報表中得到的趨勢可能都不準確。聯邦快遞采用新技術——專遞郵件(Zap Mail)來開展業務的嘗試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公司試圖通過衛星連接、傳真文件、送貨上門的新嘗試來開展業務,但最終因低成本的傳真機充斥商業市場而被迫宣告失敗。不過,這算不了什么。聯邦快遞從一開始就把冒險作為公司的重要精神之一。由于公司積極倡導“冒險精神”,許多看上去不太合理的舉措獲得了成功,如第一個輻射式發運系統、專用運輸機隊、聯邦快遞技術的電視廣告,等等。
12.努力決定形象
良好的企業形象需要經過持續的努力才能最終形成。它需要經過周密的計劃和積極、持續的努力才能逐步形成。經過多年的努力,公眾已經把“交給聯邦快遞”這句話同“遵守諾言”等同起來,這種心理定位是聯邦快遞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們還往往會由“聯邦快遞”聯想到創新——因為聯邦快遞總是在嘗試各種獨特的方法來滿足或預測顧客的需求。聯邦快遞總是激勵員工去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努力塑造一種既為客戶、也為自身的企業形象,這種精心樹立起來的形象有益于保持并擴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可以說,成功的廣告節目加強了公司的聲譽,員工對工作的熱愛及引以為豪同樣也使公司的聲譽得到了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