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昆明演繹“小卒過河”
2007-3-12 15: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摘要:... ...
“過了河的小卒可以當車使。”宅急送快遞公司創始人、現任總裁陳平常常用來鼓勵員工的這句話,現在正成為宅急送進入昆明兩年發展態勢的精辟概括。
“小卒”入昆
宅急送昆明分公司總經理雷平現在頗能感覺被同行尊重的自豪,但在一兩年前,這幾乎是不可能想象的。
2001年7月,宅急送昆明分公司剛剛成立時,還只能在昆明東城區租一間二三十平米的鋪面。除此之外就是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再加3個職員一臺車便開始創業。像這樣的公司,不要說同行會尊敬,就是客戶也不會有幾個人敢把業務交過來。所以,宅急送入昆近一年的時間里也僅只能為兄弟公司做配送。據一些業內人士回憶,他們當時并不把這個“小兄弟”當回事,不要說快遞業的老大--郵政EMS,隨便數數昆明的任何一家有點名氣的物流公司,“也比宅急送像家公司”。
2002年5月,宅急送開始承接昆明本地業務。也就從那時起,第一家全國規模的民營快遞公司正式加入云南的快遞服務競爭。
2002年11月,雷平從深圳調任宅急送昆明分公司總經理,成為這家公司在一年多時間里的第四任“掌門人”。到目前剛好一年的時光,宅急送昆明分公司已經發展到6臺車45名員工。“明年,我們準備在昆明再建3至4個網點。”
民營快遞公司的競爭力已經讓同行不能再輕視。
宅急送拼搶“最后一公里配送”
宅急送憑什么能在昆立足,并發展,它在全國是怎么做的?許多業內人士都在問。
“因為我們不富有,所以更加要努力。”當記者把這個問題帶到雷平面前時,他這樣回答,“這也是我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宅急送是留日學生陳平歸國后創辦的快運服務企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陳平在日本留學時,注意上了日本鋪天蓋地的宅急便,充斥日本大街小巷的速遞車比出租車還多,到學校還書、向房東付錢、送圣誕禮物……人們無須事必躬親,只要招呼一聲宅急便就一切OK了。陳平由此滋生創業靈感,1994年帶著打工存下的30萬元回國后,克隆了宅急便的模式創辦宅急送。在過去的10年里,每年都保持著高速增長速度。宅急送帶給快運業的第一個震撼,就是首先推出“社會零散貨物全國24小時門到門”服務,將快運的品質定格在快速、準確、安全上。此后的宅急送繼續打好四張牌--網絡、信息、快速、低價,網絡建設從北京鋪到了上海,進而走向全國。目前宅急送在全國已有198家門面,網絡覆蓋了全國1000多個城市和地區。
雷平認為,宅急送能在昆明扎下根來,還因為它的定位與其他物流公司不太一樣。宅急送拼搶的就是“最后一公里配送”。此外,服務質量也是宅急送的生存之道。
本土快遞何處尋春天
云南空港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云南現代物流協會副會長楊王旬認為,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的“動脈”--物流及快遞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敦豪、聯邦快遞、TNT、聯合包裹等世界大型快遞公司已進入中國,并已經向昆明等西部中心城市鋪網絡,新一輪白熱化的競爭即將開始。同時,以宅急送為代表的一批民營快遞企業又迅速崛起,分食這一日益增長的市場份額。同時云南正在把自己建設成為通向東南亞、南亞的物流中心,物流肯定會成為今后各路英雄爭奪的焦點。像宅急送這樣快遞企業其實不應過于把它看成是外來者,對于政府來說,它來到云南一定會本地化,為云南的經濟發展作貢獻,對于“大通道”建設有促進作用;對于老百姓,會享受到它帶來的更多更好的服務;而對于本土快遞企業則應反思,為什么自己占有天時、地利、人和卻老是做不大企業,走不出云南,是不是該向進入云南、并做大了的企業學習其管理、服務經驗呢。
據一些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省的物流及快遞業已開始逐漸走向規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如服務質量不好、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專業人才較少、貨物破損率及丟失率較高等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省物流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