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外貿企業忽視出口風險
在近日舉行的百屆廣交會“出口歐美市場風險規避研討會”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全國目前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超過30萬家,但知道并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的不到5000家,也就是說近九成的外貿企業忽視了出口風險。
企業忽視出口風險的直接后果,就是存在大量的逾期未收回的海外應收賬款。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權威的官方統計數據。據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估算,大約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且每年還會新增約150億美元。
在發達國家,企業應收賬款的合理期限一般是3個至6個月,超過這個期限就會作為壞賬處理。而國內企業,應收賬款超過2年還未收回的情況非常普遍,并且這種信息一般不向外公布,只有對上市公司才規定應收賬款超過2年必須披露相關信息。正因為如此,也就出現了“國內某企業被美國一家公司拖欠款項累積到42億元才被外界所知曉”的案例。
出口風險帶來的損失令一些中小型企業倒閉的案例并不罕見,更重要的是阻礙了我企業整體“走出去”的步伐。韓家平對一家出口額為1.4億元的國內企業調查時發現,這家企業的年壞賬率只有1.2%(168萬元),看上去壞賬水平不高。然而,其銷售額中卻有25%的應收賬款平均逾期600天才能收回,若以年利率3.5%計算,逾期利息損失達到204萬元,已明顯超過了壞賬損失。
信用保險是外貿企業避險“法寶”
出口信用保險是專門為外經貿活動設計的一種保險,是世貿組織允許的成員支持出口所采取的措施。隨著出口應收賬款回收難度的逐漸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則成為企業擴大出口、防范出口收匯風險的重要手段。目前,西方國家已經使用出口信用保險80多年,為企業擴大出口、占領國際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歷史上看,出口信用保險是由政府承辦,負責承保商業保險公司無力承保的風險。我國出口信用保險起步于1988年,企業運用出口信用保險的水平較低,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2005年,全球出口國家和地區利用出口信保的出口額在總出口額中的平均占比達12%,而我國僅為3%。我國政府為了支持出口信用保險事業,于2001年12月18日專門成立了定位為“政策性公司、商業化運作、保本經營”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撥款40億元作為出口信用保險的準備金,并對企業參保出口信用保險給予了各種優惠扶持。
隨著傳統的外經貿支持手段日漸受到嚴格限制,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日趨凸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4年多來,累計完成保額430億美元。
完善信用保險服務迫在眉睫
記者在采訪廣交會參展企業時了解到,由于政策性信用保險公司獨此一家,公司產品價格偏高,保額偏低,目前并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海外營銷本部常務副總經理廖羽建議,多成立幾家這樣的政策性保險公司,有助于增強業內競爭,為企業提供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
據了解,為鼓勵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國家和部分地方政府分別設立了專項資助資金,對保險費給予不定期比例的資助。但這項措施目前還沒進入操作階段,企業還不能享受到由此帶來的優惠。另據了解,外資保險公司非常看好我國出口保險這一巨大的市場,有些已經開始在華設立辦事機構。
在廣交會開幕前不久,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已正式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據了解,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擬出臺多項新舉措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支持。
上一篇:物流保險,何時能夠真正保險物流
下一篇:外貿業務保險實務